【图】为你讲诉邵氏电影的民族情怀 具有独特艺术烙印永不灭

2015/9/8 9:50:03 作者:G-liangw… 来源:女物娱乐网
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他一手缔造的邵氏电影已是香港文化图腾,如今斯人已逝,邵氏招牌也早已不在,但邵氏电影曾经的辉煌依然让当今的电影人艳羡。

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他一手缔造的邵氏电影已是香港文化图腾,如今斯人已逝,邵氏招牌也早已不在,但邵氏电影曾经的辉煌依然让当今的电影人艳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处于霸主地位的无疑是“邵氏电影”。
从1925年的天一影片公司到1958年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电影逐步找到了具有独特艺术烙印的个性特征,并在实践中成熟壮大。而邵氏电影对电影界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于香港地区,它的影迷遍及整个东南亚,甚至影响了全球的华人。它最大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出品了上千部作品,更是由于它对华人电影思维和模式的转变,使得邵氏电影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企业。
“一切从商业的思维出发,靠市场来检验作品的好坏。”这种纯粹的商业思维模式,在整个邵氏电影的成立、发展、繁荣至消衰的过程中始终未曾改变。在邵氏之前,香港电影以追求艺术内涵的文艺片为主,如早期的《孤岛天堂》、《流亡之歌》等,而邵氏电影以“观众至上”统一了香港的影坛,致使香港电影逐步走向以商业片为主流的趋势。而正是这一转折,成为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始终在电影世界保留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在追求最大化的商业价值的同时,邵氏电影并没有放弃对艺术水准的坚持,有很多传言说,邵逸夫为了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多次将自己不满意的低劣影片烧掉,以免影响邵氏声誉。由此可见,“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更带有出品人的自信和自豪。
从邵氏父子、兄弟从业起家的历史看来,这种“家族式”“自己人”的运作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艺术追求和商业利润,虽然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变更,邵氏公司这种“自己人”的模式开始逐渐演化、升级,邵氏电影也在有意或无意间,真正实现了电影行业的“产业链”建设,从制作、拍摄、发行、上映到艺人经纪,都由“自己人”一手包办。因为需要将自己的艺术观念更好地统一执行下去,所以邵氏公司不断挖掘优秀的好导演和好演员,那个时期诞生了如导演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演员胡蝶、阮玲玉、林黛、狄龙、姜大卫等一大批优秀的从业人员。

123下一页

    邵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