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以及当代台日流行文化的密切交流,使得台湾民间对日本的情感和再现格外复杂多元。和中国大陆相比,解严后台湾电影中的抗日历史与日人形象有更多细腻、人性化的面相
台湾抗日电影中消退的民族主义,突显台湾新一代创作者和观众在全球化时代下,流动且弹性的身分认同。尽管《一八九五》和《赛德克巴莱》仍难逃台湾抗日电影的英雄主义传统,且未跳脱以男性为主体的叙事窠臼,但透过客家、原住民的边缘族群视角再现抗日历史,带入日本殖民者的观点,使得当代台湾抗日电影别于过往样板式的华语抗日电影,对族群与人性有更多关照。
然而台湾、中国、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三角习题」未解,可以预见的是,「抗日历史」仍可能随时成为华语电影用以召唤政治意识或集体精神的重要主题。反思是一种姿态、消费是一种姿态、煽动亦是一种姿态,愿后世的所有召唤历史的光影拥有足够的诚恳凭吊战场上的亡灵,而非沦为扰动现实政治的载具。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