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揭秘真人秀节目现存事实  4大问题告诉你

2015/9/12 1:05:51 作者:Q-xiezit… 来源:女物娱乐网
真人秀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

存在问题

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 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博彩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芒果台的《爸爸去哪儿》是引进韩国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同样也是引进韩国的Running man,其中许许多多的游戏方式都是一样的,创新力极低。但原创力量还很多,比如芒果台的花儿与少年、一年级、奇妙的朋友。
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 社会 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 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
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 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侵犯隐私
支持者认为,“真人秀”通过真实的电视画面,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反对者认为,这些节目多报道家庭暴力、婆媳矛盾等社会问题,靠炒作个人隐私吸引观众,不尊重当事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已经逾越了法律的底线。
有市民认为,电视新闻媒体以新闻的名义侵犯他人隐私,实在不该,“真人秀”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靠偷窥别人隐私来满足观众的窥视欲。而针对“真人秀”,有人说有的“真人秀”节目打着创新的幌子,却热衷于渲染卑琐的个人隐私、张扬利己主义,说穿了就是拿无聊当有趣,完全丧失了审美情趣。有律师曾呼吁节目对个人隐私的暴露、人性阴暗面的展现,要谨慎对待,切不可把暴露人性的丑恶,满足人们的窥视心理作为卖点,在传媒技术发达的今天,不但容易形成人格扭曲,更助长窥视他人隐私不良社会风气的抬头。
“记者有权采访、记录发生在公众场所的事件,特别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其中也包括使用偷拍偷录的采访方式,如果其中涉及到某个人,并不发生侵害隐私权的问题。”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唐超华认为,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偷拍偷录仅限于远距离的拍摄,如果对某一个特定的人进行跟踪拍摄,或者近距离拍摄,以致使某人人物形象特定化,则又另当别论。“而在私人不公开场合(如个人住宅、病房等)的采访,则要受到较多的限制。”唐超华解释说,由于隐私具有秘密性的特点,即当事人不愿意将自己的言行昭示于众人,因此,其发生的地点多在秘密场合。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人个人信息进行隐性新闻收集,则有可能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
社会评价
真实生命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总监田明介绍,“大众用真实的生活语言、真实的生活情态进入节目当中,节目具有极其巨大的生命力。”不过,有人忧虑,“真人秀”节目走红屏幕,是否仅是在满足人们的窥私欲?人们争相将自己的隐私拿到屏幕上曝光,到底是在反映草根的真实生活,还是一种媒体与各方的联手炒作?某位情感类节目制片人就曾透露,为提高收视率,有的剧组编造故事,甚至聘请编剧“编”、演员“演”。节目素材大都来自网络,唯一的标准就是越曲折离奇越好。
为此,广电总局日前下发一则“整改令”,禁止情感类节目低俗化。“整改令”表示,情感类节目的部分情节有“造假”嫌疑,真情实感有被收视率扭曲的趋势。
有关人士分析,“整改令”并不是否定“真人秀”,而是在杜绝虚假,杜绝炒作。事实上,并不是越曲折越离奇的故事越受到欢迎,真实才是“真人秀”类节目的生命所在。
如果说窥探心理的满足是“真人秀”类节目受到欢迎的表层原因,那么,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观众能在节目中追寻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如果节目中调解员只管两边摆平就是水平,没有判别是非对错的话,第二天就有很多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表达不满。”尹庆一说,“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一些道德缺失、却因社会急剧变化而被漠视的现象,如法律很难认定的第三者现象等,在我们节目中会受到严厉批评,老百姓看后就会满足。观众的喜好告诉我们,需要传播主流价值观,好的要弘扬,坏的要鞭笞。主流价值观得到伸张是老百姓根本的情感满足。”
缓解焦虑
真人秀节目的繁荣是传统电视工业与急速增长的互联网视频行业在内容生产中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必由之路。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特征使其高度适应社交媒体环境下电视观众“即时分享”的消费需求。相较其他内容类型,真人秀节目与传统电视播出渠道的关系更为密切,且节目本身制造话题的能力远远强于电视剧等其他内容类型,巧妙地满足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强烈的“即时交流”的欲望,维护了电视作为“仪式性媒介”的基本属性,顺乎民意。
真人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焦虑。无论是零门槛的选秀类节目,还是专业色彩较强的表演类节目,尽管有着形态与旨趣的差异,却殊途同归地遵循着一套共同的文化逻辑:个体在社会分层中实现自下而上的流动是可以实现的(借助才艺表演实现梦想),人与人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交流樊篱是可以被打破的(选手与导师、观察员等角色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勤勉的生活态度与崇高的道德品行会最终带来命运的馈赠(大多数选手的“经历”)。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因环境污染、物价高企和社会不公等现象而处于普遍焦虑状态的中国人而言,真人秀节目为这些现实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文本层面的、想象式的解决。在这个意义上,真人秀扮演了“乌托邦”的角色,它坚持不懈地在普通人所能感知到的生活情境中,源源不断地生产“正能量”。
发展展望
在这个真人秀节目过渡泛滥的时代,一个好的真人秀节目必须要充分把握受众的需求心理,不断地创新满足大家的好奇欲,不能一味地借鉴模仿别人的成果,可以集思广益,不断地收集新鲜的idea,让每一期的真人秀节目都可以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