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在青岛大剧院歌剧厅起舞,冲击十艺节的文华大奖。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观众看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魅力、听到了沂蒙小调的韵味、更震撼于高粱地里顽强的生命力。
高粱地里,我爷爷我奶奶“野合”,洒下生命的种子;墨水河畔,乡亲们不畏死亡奋起反抗,为“自由地活着”……青岛市歌舞剧院出品的舞剧《红高粱》在青岛大剧院歌剧厅起舞,冲击十艺节的文华大奖。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观众看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魅力、听到了沂蒙小调的韵味、更震撼于高粱地里顽强的生命力。
虽然《红高粱》的小说、电影被很多人熟知,但现场的观众还是对美妙的肢体语言以及区别于文字、光影的呈现“惊艳”了,他们看到了熟悉又陌生的《红高粱》。当演员流着汗水与泪水在舞台上谢幕时,台下站立的观众也闪着泪光,以一波波潮水般的掌声,肯定着《红高粱》。
莫言曾评价舞剧《红高粱》“完整地表现出原著昂扬向上的精神”。编导王舸、许锐把这种精神放进舞剧,彰显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红高粱》分为颠轿、野合、祭酒、丰收、屠杀、出殡六大章节,每个章节都主题鲜明:“我奶奶”纠结痛苦的待嫁之情、高粱地里男女原始的吸引、祭祀韵致浓烈的大祭酒、欢快诙谐的丰收喜悦、鬼子来了带来的恐怖氛围、乡亲们从屈辱到奋起的历程。《红高粱》完整地讲述了一段关于“生命力”的故事,生活在高粱地里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直接激荡观众,使人热血沸腾。
唢呐声声,带着沂蒙山小调的影子;扭动着的鼓子秧歌,犹如山东人用方言诉说关于自己的故事。这段发生在高密的故事,放到舞台上,用了最山东的调调和舞蹈。 “颠轿”一章,“我爷爷”带着轿夫们用改良的秧歌舞,颠出山东风情;“祭酒”一章,烧酒锅的伙计们也用改良的秧歌,舞出原始野性的祭祀感……而每当“我奶奶”的情感处于转折点时,《沂蒙山小调》若隐若现地流淌出山东女人的坚韧与倔强。如果说鼓子秧歌就像山东人的方言,那么《红高粱》里改良的秧歌,则更是贴近现代观众的“对话”,既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舞台上的舞蹈与音乐,送给观众一把醇厚的民族风。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