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银幕上的形象也几乎都是“路人”,不论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上车,走吧》中的小巴售票员,还是成名作《疯狂的石头》中的不良青年“黑皮”,抑或赢得金马影帝...
表演的“真”在于生活
2009年,黄渤主演管虎执导的电影《斗牛》,扮演一个负责看管共产党留下奶牛的农民牛二,影片中他70% 的戏份都是与牛的对手戏。凭借这一角色,黄渤成了当年金马奖的影帝。
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黄渤的演员之路似乎并不曲折,这全赖他有一大砝码。导演宁浩就曾表示在看完管虎执导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后,就确信黄渤“一定会成为大明星”。他找黄渤来演《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之后拍《疯狂的赛车》索性让他当了主演。这两部电影也让观众注意到了黄渤,一个并不怎么帅,却机智、有趣,三两下就能令人捧腹大笑的演员。在宁浩看来,黄渤的特质在于“真实”。宁浩曾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提到:“我觉得他身上有那种难得的真实。其实这在演艺行业还挺少见的,就是从里到外透着的那种真实感。他有一种与生活、与现实特别有关的东西,我觉得那个东西特别珍贵。”
管虎看中的,也是黄渤身上的“真实”。管虎曾如此描述见到黄渤的第一印象:“他身上透露出一种特别用功的天性,眼神闪烁着,特好,要知道,职业演员的眼神绝不会有这种闪烁,是一种很定的感觉。”
所谓的真实或质朴或生命感,实则来自黄渤曾深深沉浸的生活中。毕竟他曾以歌手身份遍游全国,也曾以工厂老板和各种人打交道,这些经历对于一个演员而言难能可贵。在他看来,之前林林总总的生活等于是往硬盘里面储存各种资料、各种人物原型。黄渤的这套方法很像台湾戏剧大师李国修所说的“经验档案”,通过将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存储起来,而表演遇到类似的情形即快速调取经验。黄渤有所不同的是,他告诉记者,观察生活是不够的,要真正生活过。“我天天碰到各种人物,见到各种细节,慢慢自然就装进来了。这是社会阅历给予的,而不是靠观察来的。”
为了获得真切的感受,黄渤需要在拍戏前去“体验生活”。拍《无人区》前,他跑去新疆呆了两个月。因为他在电影里扮演的是杀手,为了练杀气,还跑到屠宰场去感受,提着刀子从凌晨四点站到中午。黄渤告诉记者,他以前剧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基于人物分析而设计的各种演法。“但这些都是技术,其实技术啊,演了这些年戏,大家的技术都OK。再想演好一些,就是靠理解能力。”还是《无人区》的杀手一角,黄渤单靠实地体验还是觉得自己找不到点,问导演宁浩,宁浩也说不出什么。黄渤索性跑去和当地人混在一起,混了才知道,原来方法用错了。“之前一直在用加法,龇牙咧嘴地装凶狠,觉得不够就继续加,越加越错。”后来他才发现,越是凶狠暴戾的人越是没话也没表情,于是缠着宁浩要求重拍:“我把台词几乎都删了,删了很多,包括表情动作都收敛了,反而力量就起来了。”
事实上,黄渤一路走来,演的角色多是“小人物”,可能就是观众生活中擦肩而过的“路人”。相对于银幕上常规的俊男、鲜肉或超级英雄,这些“路人”与现实生活距离更近,也因此有一种亲切感,而他们的故事、遭遇,也更容易唤起观众的认同,或悲或喜,让人感同身受,这是黄渤能够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如宁浩曾分析过他和黄渤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中型城市的社会小青年,比较边缘化的社会青年……也都经过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审美时代……我们经历了差不多的东西,先接触港台,再接触欧美,然后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步开化的过程,所以从各个方面,心理结构、审美意识上比较相近,价值观比较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后30 多年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宁浩和黄渤这些相似之处,同样也存在于他们和观众之间,这也是他们的作品获得了中青年观众认同的原因。再则,黄渤无法归类进生旦净末丑某个行当中。他不常规,因此也不被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类型的角色。陈可辛去看了他演的话剧《活着》,立刻被俘获了:“看完就知道他能演(《亲爱的》)。他在里面演的感情戏的那种力量比他任何一部喜剧都厉害。”同时,黄渤塑造的角色如放在其他影片中可能属于次要角色,但他就有能力让这些角色绽放光彩。从这一点上,他很像某个时期的赵丹,运用生活经历去塑造各种充盈生活气息的、活灵活现的“小人物”。
只是现在,黄渤忙得没时间生活,离开生活的他,就像离开水的鱼。原本他为之愉悦的演戏现在让他心生抗拒。只要一听别人问他有没有时间接戏,仿佛“当”一声立起来一面墙,挡在中间。于是,黄渤希望从角色里抽身,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