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屠呦呦的获奖,暴露了我们的体制有问题。屠呦呦能获得世界上最高奖励,却不能在中国获得较高奖励;能作出世界上最高科学成就,却不能拿到中国科学家的最高学位;中国科学院 院士和工程院院士2000多人,屠呦呦却挂不上号。屠呦呦曾三次申报院士,都被拒之门外。其原因,不仅是有人说她在总结青蒿素研制成功的经验时,夸大了自己的功劳,贬低了别人的作用 ,“不那么淡泊名利”;更有一些“性格缺陷”:不善交际,比较直率,喜欢讲真话,不会拍马;甚至在会议上敢对一些领导的讲话提出批评意见,敢于“直言相谏”,拿出自己的主见。换 言之,屠呦呦由于以上“缺陷”,加上她没有“背景”,不会拉关系,不会使金钱,注定她这一生默默无闻,当不了什么官员,评不上什么职称,更捞不到什么院士。幸亏在文革时,多数上 级领导被打倒后靠边站,上面突击研究抗疟药的政治任务太紧急,只好拉出名不见经传的屠呦呦担任攻关小组组长,大规模的人海战术终于出了成果,屠呦呦由此脱颖而出。如果把时光放到 现在,几百个屠呦呦恐怕也搞不出什么成果来。
获得世界最高奖项的屠呦呦多次落选院士的现实,激起了很多人的愤怒,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一些网友说道:“屠老太太获诺奖,给了中国的院士制度一记响亮的耳光!”“评不上院士 的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奖,2000多院士的脸面往哪儿搁?”“中国用高薪养了那么多院士,院士制度却成了腐败的温床,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科学的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