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中国好声音”,迎来汪峰组学员和哈林组学员的对决。关于这场比赛,实际上早在录制的当晚,就已经有现场的媒体进行了爆料,并在第二天又一次成为娱乐新...
本周的“中国好声音”,迎来汪峰组学员和哈林组学员的对决。关于这场比赛,实际上早在录制的当晚,就已经有现场的媒体进行了爆料,并在第二天又一次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大致上就是汪峰在前三轮的比赛过后,由于自己的三位学员都失利,于是在现场对投票的一些平媒发起了“反击”,认为他们是在心存对自己偏见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学员成为了“受害者”。
事后,情商这个词,也再次成为了这个事件的核心焦点。不过,汪峰与平媒之间的“战争”,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倒恰恰反应了用比赛这种形式,在一首歌的时间内比拼学员胜负,本身就会因为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让这种赛制娱乐有余,但在专业性上却不尽合理,甚至违背了音乐本身的自然规律。汪峰固然没办法证明平媒的代表们是故意黑他,更让他憋屈的,是他还注定无法证明自己的学员一定表现得比哈林组学员好。这不是刘翔的110栏,谁快谁就是冠军,时间就是判断胜负的唯一标准。所以,汪峰的结局也就注定了。不发声,觉得对不起学员也对不起自己;而一发声,他又必定会被按上输不起的帽子,还在一定程度上得罪哈林和他的粉丝。
方向与角度,最终决定了哈林与汪峰导师战队学员PK的结果。媒体评审究竟有没有黑汪峰,究竟有没有对汪峰心存世俗的偏见?这种事只有当事人知道,也没办法用事实和证据来证明。但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这一周的对局,即使没有媒体评审的因素,两位导师及学员完全不同的音乐取向,也决定了每一轮的PK,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会被支持失利的一方拼命吐槽。这就像必须从黑与白里选出一个最美的颜色,你说怎么选?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