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对京剧耳濡目染的梅兰芳在伯父的帮助下逐渐显露出戏曲的天赋。在上海的一次成功演出使他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四大名旦”之首。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梅兰芳隐居香港,他留起了胡子,坚决不为日本政府和一切汉奸唱戏,并与不断来骚扰的日本人斗智斗勇。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的京剧艺术焕发了第二次青春,为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培养接班人而孜孜不倦的辛勤工作。1959年,北京人民剧场首演了梅兰芳和孩子梅葆玖、梅葆玥同台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此时此刻身在台湾的小声、文欣和齐如山仿佛也在聆听兰芳的绝唱,大幕缓缓落下——梅兰芳先生于1961年8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67岁。
外国人最初认识京剧是在1915年。那年秋天,美国人在华北创办的几所学校的俱乐部召开会议,讨论联欢会的议程。有人提议改变一下传统形式,换点新的内容。时任民国交通部路政司司长的刘君极力推荐京剧,被采纳。不久,梅兰芳被邀请到外交部大楼宴会厅,演出了新戏《嫦娥奔月》。观看这次演出的有美国驻华大使芮恩斯及教职员工约三百人。他们都被梅兰芳的精彩表演所倾倒,认为中国的京剧太迷人了。几天后,美国大使专门拜访了梅兰芳。美国驻菲律宾总督得知后,立即打电报给美国大使馆,说他到北京一定要看梅兰芳演的京剧。他来北京后,民国外交部宴请他,并和英国安南总督一起被邀请观看了梅剧。看后,两位总督赞不绝口。后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京也专门观看了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