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两件和大学生相关的话题值得关注,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吴晓波寻找湖南廖厂长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当年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家国情怀”的集体情感共鸣。
“现在的大学生现实得令人困惑。”身为一名天天和大学生打交道的人文学科老师,湖南师大新传院教师罗新星说,她曾组织一些在她看来“追问人内心世界”或“让人沉淀下来”的课程讲座,但这样的讲座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觉得“有用”,“同学们的到课率并不高。”而那些能“短时间见效的,比如考研、出国相关的讲座,大家就积极些。”
记者在多所高校里看到,考研占座非常火爆。但对于为什么要考研、出国,不少同学却向记者坦承自己也是随波逐流,属于“习惯性考研”。小丘是湖南师大新传院广电专业的学生,是同学眼里的“学霸”,“因为她几乎每节课都到,并且会认真做笔记。中午晚上都会去图书馆自习。”但她却说,对于大学,她更多的是迷茫,也没有什么目标,对这个专业也谈不上喜欢,曾经差点转专业。“我多半会去考研,不考研不知道去干嘛,而且感觉读研、出国,家里都会给予我支持的。”
湖南师大体育学院大一学生陈娉(化名)说,自己一进大学就觉得应该去考研,“不知道考研为了什么,但就是想考研,觉得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对于理想,她说,“大学生应该要有理想,但是我没有。一定得说一个,目前就是要考研。”
3 不谈诗和远方,成功学走红
“现在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特别现实、特别功利化的社会中,很多时候,他们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或者外面世界恐惧时,只能想着找一条现实和功利化的道路去突破内心的迷茫,所以在他们的大学期间普遍去做这样一些事情。而功利性的课程,却只能提供物质化的满足,无法满足他们精神世界的需求。”罗新星老师分析道。
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大学生们的这种普遍性的迷茫,却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甚至不法分子利用。在采访中,长沙理工大学郭同学这样向记者描述他的观察:“那些成功学的讲座极为火爆。”他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周围有不少同学愿意花上万元去学习相关课程;有同学愿意一直追随某个人的理论,崇尚短期速成,相信单靠改善自我性格就能获得成功。”因为狂热,一些学生还受到一些成功学“讲师”的蛊惑,带着身边的同学积极奔走在宾馆里开设的讲座现场。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