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是我最后的灵感,林夕曾这样表达。在对林夕的采访里,王菲几乎是必提的名字。从1989年,崭露头角的林夕为尚未成名的王靖雯填第一首词开始,到2005年早……
抽象·意境
后来,林夕写词愈发大胆,尤其是王菲声音空灵,即使歌词意境抽象,也绝不会有违和之感。这让他能放心把从人生经历中提炼出的体悟放入歌中,而不必担心市场不接受。
特别是97年,林夕开始为王菲大量创作国语作品开始,这种现象愈发突出。比如在《唱游》中,王菲亲自谱曲,林夕填词的,带有后现代风格的《脸》:“呼吸/是你的脸/你曲线/在蔓延…攀过你的脸/想不到那么蜿蜒/在你左边的容颜/我搁浅我却要继续冒险”
又比如,林夕认为只能存在于与王菲合作之中,在商业化运作中根本不会有空间的《催眠》:“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太阳上山太阳下山冰淇淋流泪…忽然天亮忽然天黑诸如此类/远走高飞一二三岁四五六岁千秋万岁/从头到尾忘记了谁想起了谁/从头到尾再数一回再数一回”
在这首歌里,林夕熔后现代风格、意识流于一炉,显得晦涩难懂。他曾说,这一首看起来像童谣的歌曲里,其实放入了更深一层的东西,他不多解释,不知是否因为信佛,只说,有缘便会懂。
2005年,随着王菲退出歌坛,陈奕迅尚未占领听众耳机,林夕度过了痛苦的一段时间。听众认为他写词大不如前,太过平白,没有当年给王菲的词有意境。林夕百口莫辩,其实不是他写不出,而是王菲难得,不再有人唱得出。
最疏离的爱情
林夕总将自己同投契歌手的合作,拿爱情作比,且每段感情都水乳交融,到骨到肉,所以在词的世界里,林夕不可谓之不多情,也不可谓之不痴情。
但王菲与林夕,终究还是和别的歌手不同。黄耀明也好,杨千嬅也好,陈奕迅也好,都同林夕有私交,感情不仅在词里,也在生活里。王菲与林夕,却没有这些。所以,不论记者怎么爱问,总挖不出什么猛料来。他们的联系仅在词和歌里,他写,她唱。她的声音能参透他的想法,他们在彼处的契合度,是唯一。
王菲甚至从不问林夕关于词的一切,不作词的任何要求,拿来便唱。最典型的莫过于《约定》,林夕交稿后觉得词不够好,打电话想要回改词,结果王菲已经录制完成,只得作罢。
借林夕最喜欢的爱情作比,他与其他歌手都是现世的痴缠,唯与王菲是精神上的交融,当是第三种爱情。
第三个时期
如今,林夕又和与王菲合作之后迈向成熟的自己挥手作别,希望一直如当下般写下去的他,有了新的目标。他希望在词里返璞归真。当人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之后,步伐自然会放慢。林夕也如是。他减产,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在听众一面对林夕津津乐道,一面又对林夕模式疲乏的如今,这大概是最好的决定。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