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小龙个人资料曝光  中国外交部的骄傲

2016/8/8 10:56:38 作者:O3-wuxia… 来源:nvwu
王大使:我在新加坡工作了两年,到蒙古来已经一年半,这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经历。新加坡和蒙古在地理、气候、国情等方面很不一样,两个国家很不相同。

人物履历

王小龙,男,1965年6月生,河北省人,经济学博士。
1987-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翻译室科员
1988-1989英国肯特大学进修。
1989-1992年,外交部国际司科员、随员。
1992-1995年,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随员、三秘。
1995-2000年,外交部国际司三秘、副处长、处长。
2000-2007年,外交部国际司参赞、副司长。
2007-2008年,河北省沧州市副市长。
2008-2011年,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2011-2015年8月,驻蒙古国大使。
2014年8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乌兰巴托,开始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任中国驻蒙古国大使王小龙也到机场迎接。
2015年5月,王小龙在卸任大使一职前曾获得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颁发的“友谊”奖章。
2015年8月,任外交部二十国集团事务特使。
2015年09月30日,免去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人物专访
2012年10月3日,驻蒙古大使王小龙接受了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记者苏布达的采访,就中蒙关系与合作回答了蒙方的提问。
苏布达:今天是10月1日,是中国国庆节。首先向您致以热烈祝贺。蒙中两国于1949年10月16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过一段曲折,但是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请您评价一下蒙中双边关系经过63年的发展成熟到什么样的程度?您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王大使:你讲的很对。中蒙建交63年来,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当然,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关系也有过起伏。1949年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那时两国关系十分亲密,除了睦邻友好,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冷战时期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但那主要是受国际大形势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后,中蒙关系取得了快速长足发展。和以前相比,两国关系的基础更牢固,我们致力于睦邻友好、互利共赢,这种关系比以前更深厚、更牢固,双边关系的发展也更持久、更稳定。2003年两国建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两国关系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关系中没有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经贸合作也很密切,中国连续多年成为蒙古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在人文方面,2011年两国人员互访超过130万人次。这都说明了两国关系的密切程度。展望未来,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有着更为光明广阔的前景,会取得更大发展。
苏布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蒙古国大建设黄金时代。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向蒙古国提供了大量的无偿援助,先后几次派大量的中国工人参加蒙古国建设大事业。那些中国工人对蒙古国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有许多中国公民和中国公司来蒙古开拓市场,积极支持蒙古国经济增长,对蒙古国发展做出不少的贡献。但一部分人则批评,蒙古国经贸发展对中国的依赖性太强,从中国输送到蒙古国的工人数量一年比一年增加,并认为这对蒙古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您认为,蒙中两国今后在经贸发展中如何协调上述矛盾?
王大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支援蒙古的经济建设,中方向蒙方提供了一些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当时中方援建的很多项目今天仍能看到,比如和平桥、百货大楼,这都是乌兰巴托的标志性建筑,在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帮助蒙古发展,应蒙方要求,中方当时派出大批援蒙工人参与蒙古工业、农业建设。我记得,这是乔巴山元帅、泽登巴尔总理直接向中方领导人提出的希望。援蒙工人为蒙古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蒙古领导人和老百姓的肯定。他们中有一些人因工伤或是因病在蒙古去世,永远留在了蒙古。每年使馆都要为他们扫墓,纪念他们为两国关系发展做出的贡献。
两国关系发展很快,也有一些中国工人来蒙古务工。中蒙地理相邻,人员交往密切,开展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各方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包括蒙古在内的邻国带来了重要机遇。不仅是邻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想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实现自己更大的发展。蒙古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我们对两国经贸合作要有客观的认识。有些人认为蒙古在经济上对中国过分依赖,这个问题关键是怎么看。在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从某种角度说,中国在经济上也依赖蒙古。如果用冷战眼光看问题,就会得出负面的结论。如果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双方合作就会受到限制,步子就会迈不开。这不但对双方合作不利,自身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每年有一、两万中国劳务人员来蒙务工,参加蒙古建设事业,他们绝大多数是季节性工人。这与蒙古当前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蒙古发展很快,需要大量劳动力。但蒙古人口少,这中间有着结构性的矛盾。特别是蒙古建设需要熟练技术工人,但蒙古市场上找不到,从国外引进技术工人是蒙古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当然在合作中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友好协商,在合作的进程中得到妥善解决。关键是要对这些问题客观认识,理性对待。
苏布达:2009年,中国《环球时报》刊登一篇题为《蒙古人心态复杂看中国》的文章,提出了“蒙中贸易18年增长82倍,但是两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民间感情”“经贸交流增长迅速,民间感情还不牢固”等问题。大使先生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样的途径来增进两国老百姓的互相理解和友谊之情?请您简单地谈一下正在蒙古国举办的中国文化月活动的意义。
王大使:这篇文章我也看到了,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对有关问题应客观、一分为二看待。中蒙两国间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当然,两国关系也要不断改善,不断夯实民意基础。蒙古民间认同、支持两国友好是主流,但客观讲也存在着一些对中国不了解、不理解、不友好的情绪。这是少数,是极个别现象。为了改善和夯实两国民意基础,要不断化解这个问题。只要两国关系不断发展,让蒙古老百姓看到带来的好处,支持和认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文化和人文交往十分重要,对拉近双方距离、增进友好感情有着重要意义。不久前,在蒙古举行了“中国文化月”,很成功。蒙方的参与面很广,很多大中学生踊跃观看展览和演出。随着双方文化交往的增加,蒙古人民会越来越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人民也会更加了解蒙古和蒙古文化,双方的距离会不断拉近。媒体是双方进行沟通、增进了解的重要渠道。大多数蒙古媒体对两国关系的报道是负责任的、客观的,但也有个别的在报道中夸大其词、以偏概全、故意炒作。希望蒙古媒体更多发挥积极作用,为增进蒙古人民对中国和两国关系的了解多做贡献。

苏布达:一些国际媒体称蒙古国丰富的地下资源,包括煤矿、铜矿以及储藏量达139万吨的铀矿,加上临近世界资源消耗最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的优势,极有可能在将来十年内,使蒙古国成为亚洲富国或者成为亚洲新投资热点。大使先生,您觉得,这个推测的可能性有多高?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