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据报道,“感谢这个精彩的年代。”台湾知名制作人王伟忠近日在厦门的演讲中坦言,“微博、自媒体等形式的出现,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方舞台,每个人都能传递自己的光阴故事。”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王伟忠的创意事业就从眷村的“光阴故事”里汲取了不少养分。浸泡在故事里的眷村小子穿过台湾嘉义“建国二村”不宽的街巷,篱笆墙围着一个又一个“小世界”,每家每户飘出不一样腔调的方言,那是来自南北各省的军眷住所。1949年后,随迁台湾的部分军眷在这里安家,生儿育女。小时候,大人们总爱叫住满村跑的“小伟忠”帮忙买东西。很快小伟忠就跟街坊们熟络起来:这一家是四川人,喜欢吃辣。那一家是东北人,比较豪爽……王伟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因而他身上有着“多元文化”的气质。一会儿天津腔,一会儿四川话,再一会儿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了,每一种方言的背后都是他收藏的一段故事。“眷村的每一个窗子里都有一个故事。”王伟忠把这段成长经历视作宝藏。王伟忠的父母离开大陆时,没曾想过会是经年不见的情况。当时年轻的小夫妻说:“我们去台湾玩一玩。”这一玩,就是40年。上世纪80年代末,王伟忠终于有机会回北京探亲,这才第一次看到姥姥。尽管他已经在相片里看过很多遍了,但猛一下子看到亲人,他还是激动得不能自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王伟忠个子大,任凭舅舅们怎么拉也拉不起来,整个屋子哭作一团。“恍如隔世。”王伟忠形容这次见面。“一个小眷村,可是一种大中国。” 王伟忠用心咀嚼着这些颠沛之苦与失乡之痛,在后来40年左右的创作生涯中,他用艺术来诠释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