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由圈子构成的。当年爱因斯坦喜欢在普朗克的钢琴伴奏中拉小提琴,因为他俩文艺气味相投。这种小圈子聚会很平常,可是这两个文艺男又分别搞出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由此奠定他们在物理学界的地位。这说明,混小圈子靠气场,混大圈子靠道行。
混娱乐圈也一样。不过,娱乐圈这个圈子圆周渐长,跟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那本批判性著作《娱乐至死》不谋而合。
每个混大圈子的人都有自己的道行,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关键的不在于道行有多高,而在于最初是否能跨过这个圈子的门槛,爱因斯坦跟花儿朵朵(专题我要报名)们面临的门槛高度肯定不一样。学界的门槛比较高,如果你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高校教育,你最多只能在《生活大爆炸》里演演戏而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参照从没读过大学的梁漱溟,文化界的门槛不高,自学成才的人也可以去北大教书,但至少你得肚子里有真货;而参照很难理喻的芙蓉姐姐,一个不会跳舞的人因跳舞出了名,大概说明了在能够出名的领域内,娱乐圈的门槛最低,这个门槛充其量叫做“勇气可嘉”。
曾经的三栖明星,至少需要一件看家本领和成名作品,芙蓉姐姐之后,娱乐圈的门槛陡降,车模横行,靓模当道,最近每天都有××哥出现,每天都有××姐在等着出现,甚至连舞美师这种虚拟角色都叫嚷着准备现身(其实舞美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这个风趣的年代,倒是花儿朵朵广州赛区的那位澡盆妹妹不经意间为娱乐圈做了最好的注解——— 带着澡盆去参加选秀,在澡盆的肥皂泡沫里唱一支歌,然后大家认识了在澡盆中的你。那娱乐圈跟澡盆有什么区别?
娱乐圈越来越接近澡盆,跟W eb3.0时代的大众心理密切相关。娱乐圈的内核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影视歌”变成了一个IT扩展名:avi。在任何人后面加一个“.avi”,你会发现一种奇妙的心理效果。比如“小胡.avi”,这里面一定有东西值得一看,不管是色情、搞笑、惊悚、内幕,反正看到avi你已经觉得“小胡”这个名字秀色可餐。这种习惯心理已经在网络上形成。既然互联网技术让人们的猎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那么你做出任何新鲜的举动都有可能为你带来名声。与此同时,名人的榜样效应越来越差,好口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丑陋的出格的或者异常的行为,越来越没有禁忌。有时候你都会觉得愕然——— 只要你想出名,你绝对能出名。退一万步说,即使你的举动不够引人注意,还可以找五毛党保底。娱乐概念泛化、互联网的无限、不怕丑的行为,以及五毛党,娱乐圈怎么可能还有门槛?
当然,进入了娱乐圈跟过去的“完成明星梦”还是不一样。作家麦家说网络文学应该消失,因为门槛低意味着垃圾多,但这可以看做是他的一种恐惧。娱乐圈不用担心这一点,名流用不着怕草根。从圈内阶级成分来看,草根明星跟一线明星之间有鸿沟,有人能上厅堂,有人只能下厨房,化作数据来看,那是广告代言费和赈灾捐助款的差别。不过说到底,他们到底是在同一个报纸板块上出现的那拨人,作为被关注者,他们的角色扮演都是一样的。如罗素说,参差多态是件幸福的事情,他们越多样,观众越开心。但尼尔.波兹曼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一点。 (南丰都市报 沐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