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画报:海上多传奇

2010/7/9 20:35:1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  耗时一年半,采访100多人(最终完成采访的有80多位),贾樟柯新作《海上传奇》以纪录片的方式追寻这座“码头城市”的传奇故事。”  《海上传奇》于2010年7月上映,作为院线公映的人文类纪录片,上一次是6年前田壮壮的《茶马古道》。

  “难分真与假

  人面多险诈

  几许有共享荣华

  檐畔水滴不分差

  无知井里蛙

  徒望添声价

  空得意目光如麻

  料金屋变败瓦

  ……

  人比海里沙

  毋用多牵挂

  君可见漫天落霞

  名利息间似雾化”

  ——《浪子心声》

  2010年,贾樟柯请老搭档林强为自己拍摄的纪录片《海上传奇》配乐,他提出:我想要两首歌,一首粤语,一首闽南语,分别代表当年上海人往香港、台北两地的迁移。林强几乎没有思索,推荐了许冠杰的《浪子心声》与邓丽君的《雨夜花》。

  “我找来一听,果然非常适合。”贾樟柯说。“除此以外,林强从《梁祝》里采样了一个音节,作为整个影片开场、结束的主题音乐。《梁祝》就是关于分离、离散的故事,这恰巧也是《海上传奇》这部影片的一个主题。”

  耗时一年半,采访100多人(最终完成采访的有80多位),贾樟柯新作《海上传奇》以纪录片的方式追寻这座“码头城市”的传奇故事。

  “上海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密布全球,对外的迁移很多,那个地方就是一个码头,很多人来,很多人走。它又是个演出生离死别的地方,很多人都有传奇。”

  《海上传奇》于2010年7月上映,作为院线公映的人文类纪录片,上一次是6年前田壮壮的《茶马古道》。在跟院线经理沟通时,贾樟柯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部片子是全明星组合,是史上最强阵容——杜月笙之女杜美如、杨杏佛之子杨小佛、曾国藩曾外孙女张心漪、费穆之女费明仪、上官云珠之子韦然、陈丹青、韩寒、杨百万……

  贾樟柯从100多位受访者中选出这18人,请他们亲身讲述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细节种种。我们则请他为我们谈一谈关于这部纪录片的8个细节:

  金枝玉叶

  “我们一直想寻找聂家花园的后裔,一直想寻找真正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以前通过阅读曾经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是真想要找到这样的人并不容易。最后在台湾,我们找到了张心漪,她的外婆是曾国藩的小女儿,她的外公是上海聂道台,她的父亲是吴佩孚的秘书长。找到之后,坐在她对面听她聊天,她的一言一行都有一种风范,让你能感觉到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的那种风采。她讲自己的感情故事时,真的很有张爱玲风采,一方面很生动很浪漫,另外一方面对感情又有很锐利的观察,比如她讲自己表哥婚前婚后感情变化的时候,一针见血。后来我们的英文翻译,一个英国人,他翻译完这一段之后对我说:我已经把她的故事写成了‘简爱’。”

  传奇

  “我记得有一次陈丹青跟我聊天,他有个观点是——***精英很多是江浙人士,整个***政府非常依赖上海财团,所以这个城市跟***政府的联系就非常紧密。

  上海这几年有被符号化的倾向,就是将上海的城市性格简单化,最后变成‘浮华、***雪月、物质’。当然这些是上海性格的一部分,但是我觉得只是一个侧面,实际上上海是个演出生离死别的地方,是个演出历史传奇的地方,因为它过去曾经高度资本主义化,然后1949年之后又是社会主义改造很剧烈的地方,人的命运在这里呈现出的动荡肯定比一个北方的省会城市要大的多,所以很多人都有传奇。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跟现在的上海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过去的上海是文化中心,几乎所有重要的画家、作家、电影工业、演员都在上海。但是现在的上海,衰落的只剩金融这一块了,很让人感慨。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这个片子里这么多艺术家,导演、演员,我说那曾是上海的一半啊。上海曾是一个经济跟文化同样繁盛的城市。”

  旧舞会

  “我们采访天厨味精创始人的孙子,张原孙先生。他是一个保留很多老上海生活方式的人,喜欢喝咖啡、跳舞,听美国歌。我们这个片子的英文名字叫《I WISH I KNEW》,就是因为他。他说自己很喜欢好莱坞电影,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唱电影里面的英文歌曲。我问他:你最喜欢哪首歌啊?还能唱吗?他就唱了这首《I WISH I KNEW》。

  我采访他的时候知道了上海有一大部分人是宁波人,这些宁波人有一个同乡会,每一两个星期就会在一起跳一次舞。来参加这个舞会的人跟他年龄都差不多,而且人员流动性很大,因为大家跟着孩子一起住,有些住在澳洲,有些住在美国,但是这些老人家不管谁从国外回来了,都会来这个同乡会跳舞。

  我对这个舞会非常好奇,想要拍下来,不过在上海拍片有一个麻烦,就是无论你去任何一个空间拍,都一定要事先申请好,不能像我们在北方这样拿着摄像机就可以冲进去,那肯定马上就把你轰出去的。包括在大街上也是,看着没有人的大街,可是只要机器一架,街道、公安就都来了,我觉得上海在这方面的管理真是非常严密的。

  张先生就帮我们做联系工作,最后那些老人家同意了,我们在现场划了一个拍摄区,拍的时候也是特别兴奋,这些老人家保留着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的那种西式礼仪,从镜头前划过的每一张脸,你看到了都会想象它是一段传奇。”

  离别

  “片子里18个人物的出场顺序完全是在剪辑过程里追随情感逻辑与视觉逻辑走的,因为一开始我就不希望是一个线性的呈现方式,我们不是讲完1933年就讲1934年。

  但是有两个预设点我是希望多谈的。一个是1949年对不同人带来的不同命运,我们在两岸三地,从王童导演,到李家同,再到香港三位女性,始终都有一个核心重点是关于‘1949年迁移’。为什么要迁移?每个人理由都不一样,像《小城之春》女主角韦伟开玩笑说是为了‘躲情债’;费穆的女儿费明仪是为了躲避战争;潘迪华是因为1949年政权变化之后,生活方法也变化了,妻妾成群的生活不被允许,她父亲必须要选择,她和她母亲就决定离开。这些原因各不相同。

  另外一个点是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提到了***,这个点也是我希望能保留下来的,虽然大家都不怎么鼓励谈论,好像都躲着它走,但是你要呈现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别是要从1930年代谈到当下,***怎么可能被轻易跨越过去呢?还好,我觉得最后审查还是很顺利的,基本上都留下来了,比我想像的要好很多。”

  青灰色

  “很早的时候我去上海,就发现那些高大建筑的正面和背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上海的浓烈色彩,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想象出来的。真实情况是,上海的气候天气决定它有很多散光的时刻,因此青灰色是它的主色调。另一方面,苏州河、黄浦江面上呈现的自然色彩,旧建筑的颜色,都是青灰、青白色。因此这部片子呈现出的整体色彩也是这种颜色。

  选择这种色调,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特别希望片子里的人物虽然都有各自的传奇故事,但是上海这座城市作为整个空间的展示,是一个日常的角度。我希望自己能呈上的是这座城市的底色,而不是它奇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