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不担心《80后》票房 信有人愿为记忆买单

2010/7/12 10:32:3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  在李芳芳的视野里,80后的最大痛苦是,绝望地渴望被爱。”李芳芳说,这些体验都被她放到了电影里,“或许有些个人化,但绝对能代表很多人”。”  谈及票房,李芳芳说,再好的电影、再牛的导演都渴望得到市场的认可。

  本报记者 曾家新

  本报记者 张伟 摄

  《80’后》这部没有明星参与的电影,上映两周以来持续升温,成为票房热门。对此,李芳芳显得很自信:“我觉得每个人都会珍视自己的记忆,虽然记忆中有欢笑和眼泪,但大家还是愿意去保留和回味。我坚信会有人开始为记忆买单,所以我从没特别担心过票房。”

  自己做主立志当导演

  《80’后》是80后导演李芳芳的处女作。其实18岁时,李芳芳就写过一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17岁不哭》,还拿了1998年的飞天奖和金鹰奖一等奖。李芳芳说,她之所以当导演,是被当年自己那部电视剧刺激的:“我看电视剧时发觉,很多演的和我写的不一样,好多早恋的情节都被删没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导演的二次创作,原来导演的权力这么大。”于是,李芳芳立志要当导演:“主要是想干一些自己能做主的事情。导演显然控制力要强一些。”后来,她考入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李安的学妹。

  80后绝望地渴望被爱

  从日本东京电影节到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80’后》一路获好评,直至在全国公映。应该说,该片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用新影联院线负责人高军的话说就是“干净”。整部电影没有吻戏,片中的人物没有通宵上网,没有一夜情,没有酗酒轻狂,没有奇装异服和搞怪。另一方面,影片穿插了香港回归、申奥成功、非典、北京奥运会等标志性事件,赋予影片虚构之外的纪事风格,增加了真实性和震撼力。不过它回避了“买房难”“啃老族”“蜗居”等社会话题,只关注情感和精神层面。李芳芳笑着回应:“这些问题难道只是80后才遇到的吗?70后和90后也会遇到。80后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享受着父辈打拼创造的丰富物质成果,却承受着精神裂变和情感创伤,这才是我想表达的东西。我觉得这比所谓的现实主义更能让这一代人有共鸣。”

  在李芳芳的视野里,80后的最大痛苦是,绝望地渴望被爱。“我们这代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孤独,只能养宠物,从小***要练琴,学各种特长;父母是双职工,上班了就把我们关在家里。在学校里、在社会上,我们总是被要求和被批评,很少被鼓励和被表扬。”李芳芳说,这些体验都被她放到了电影里,“或许有些个人化,但绝对能代表很多人”。

  观众愿意为记忆买单

  李芳芳感慨地说,80后里年纪最大的也30岁了,现在回忆自己的青春,已经不早了。“再不拍,就要找90后来演80后了。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顾长卫拍《孔雀》,都是想书写自己的青春,可他们拍得太晚,只能让夏雨这些年轻演员来演绎那段历史。但《80’后》所有演员都是80后,他们不需要演,那就是他们的青春。”

  谈及票房,李芳芳说,再好的电影、再牛的导演都渴望得到市场的认可。“我当然在乎票房。上映前也有朋友对我说,这样的电影会有多少人看呢?我相信有人看,而且不少。为什么呢?因为看这部电影就像看镜子里的自己一样。80后在飞速成长,他们的眼泪和笑声也已经有不少凝成记忆。我觉得为自己记忆买单的人不会少,这部分人足以支撑起本片的票房。房子、车子、票子都可以失而复得,拥有与失去的意义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但关于青春的记忆和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没有人愿意失去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