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程茗慧 摄影记者 姜胜利
新版《红楼梦》在全国“遍地开花”。据说早期播出的城市,都已进入尾声,可李少红带着大小宝玉、黛玉还有小宝钗游走的行程似乎看不到头。昨天,为着7月17日登陆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新版《红楼梦》,一行人又风尘仆仆地杀到杭州。在电视台的大会议室里,媒体和演员各坐一边,难免让人感觉“对立”。李少红当仁不让位居中间,于是摄像机、话筒在面前一放,真的像被“枪口”直接对准的样子。
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问题,差不多问了45分钟。属于李少红的时间,是40分钟。于是,她吃了一只橘子、一些桂圆还有一瓶兑了橙汁的水,以保证嗓子发出的声音能让所有人听见。因为,李少红知道,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除了回应还是回应。
而时报读者通过微博向李少红提的问题,我们也是一一带到。这回李少红真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回答的,她都回答了。当然说到愤恨处,她难免情绪激动,和之前几次见到的温婉才女形象略有出入。同行说,就像一口大炮,炮弹一旦出膛,就有巨大声响。好吧,就如李少红说的,遇到《红楼梦》这种特殊题材,有谁不想着要拍好呢。“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心接下任务。至少不能拍得比《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差吧。争议就争议,喜欢看的就看完,不喜欢的不看就得了。它就一电视剧,不能取代原著。”
李少红回答时报读者问
1
新版《红楼梦》这段时间在其他地方台播出时争议四起,对此怎么看?
@李少红:我们这一个月最关注的就是收视率!一开始听说各地方台要跳开世界杯的时间播出,我特别支持,因为害怕啊。结果,有些台还是决定PK一下世界杯。非常可喜的是,在这段时间,除了章鱼保罗外,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红楼梦》了!收视率非常好,占据了当地的首位!数据完全可以公开!根据收视率,我可以交作业了。
(小记插嘴:李少红在这里偷换了概念,不谈争议只说收视率!追问后,她回应称“争议也是为电视剧做宣传”,“有些个人意见不重要!”)
2
这么一个名著,导演您认为您拍的是成功的吗?
@李少红:我要澄清一下,我不是“没想过接拍《红楼梦》”,而是不敢接。之前别人请我拍过两次,2002年的时候提溜着书就上我们家来了,这书很精致,外面买不到。后来又找上门一次,我想绕不过去了,就接吧。当然想把它拍得比《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好。至于我的功力,肯定比不过曹雪芹先生。
3
想问李少红导演看过几遍《红楼梦》?网上有采访说您没怎么看过。
@李少红: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是文革,9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的书,对于情爱什么的都很懵懂。因为是独生女的缘故,所以对于书里写的复杂的亲戚关系完全搞不明白。(此处李少红特别对记者强调:你们到时候给我写全了,别直接一句说我“看不懂《红楼》”。)后来每到一个年龄段就再看一遍,像鲁迅先生说的“什么人看,不一样,什么时候看也不一样”。直到接拍,我差不多三年时间整个人都是浸泡在《红楼梦》里的。
4
觉得新版和老版比起来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李少红:它的好是在对《红楼梦》原著的再次传播。它的内容今天可以这么拍,明天又可以换一种。后面还有人翻拍。说不定到那时候,人们的理解和环境的宽松度会令原著的面貌更丰富。87版是24年前拍的,新版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作品,其实没有可比性。但无论怎样,87版都会存在。也不可能抹杀它的功绩。
5
为什么会采用“**死”的表现方式来拍黛玉死的那一幕?
@李少红:我要澄清!这是被制造出来的话题。荧屏是政府管的,她既没**,也没**死。概念不要混淆了。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不是很教条的事,是艺术上的处理。也是对“香消玉殒”文字描写的形象艺术化。拍的那几天我反复想。对贾母来说,林妹妹是她弄坏的“瓷器”,我是按照书里的意境,营造这样的气氛。
6
小演员集体整容了?拍这部剧赚了一亿?有植入式广告吗?
@李少红:集体整容那都是什么时候的新闻了?(对众记者说)现在不是大好机会吗?你们赶紧过来看。(拉过蒋梦婕)快看看他们耳朵后面有没有刀疤,我想还没有一种整容术可以不留痕迹的吧!(据说拍戏花了2亿?)怎么突然就增长一倍了?赚钱的事不归我管,问投资方。(同行的投资方说,赚了,但数字不能说。)没有植入式广告。我们有赞助,但不需植入。
7
贾府真的有轮胎吗?那轮胎是用来干吗的啊?
@李少红:这是2009年3月28日我们在乌镇召开发布会时,我们做了一个水上红毯的照片。现在变成“大家来找茬”的图片之一。如果真是,有这么多人看着这片子呢(我每个片段要看上千遍),都看不出这两个巨大的轮胎?那我们都瞎了眼了。(网上林妹妹露大腿的照片呢?)那是网游的宣传照,都算在我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