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在昨日的发布会上 本报记者 陈艺丰 摄
本报讯(记者 薛姣) 张静初在《唐山大地震》中饰演姐姐方登,电影中她一出场,便是骨子里散发着冷漠的人,儿时的痛苦回忆,让她更加珍惜生命,最终,她选择了做一个单亲妈妈。
昨天,张静初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于方登这个角色,她有太多的话要讲。她说,第一眼看到“方登”就喜欢上了这个人物,演了之后,她又很“难受”,因为这个角色有点“束手束脚”,她多么想像徐帆一样,想哭的时候就痛快地哭一场。
记者:这个角色之前考虑过很多女演员,最后导演怎么定了你?
张静初:可能他们看到过我以前的作品,觉得和方登比较接近吧。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唐山大地震》在找角色,当我接到王中磊和陈国富的电话,说一起吃个饭,他们还问我方不方便,能不能卸了妆去。我就说好啊,到了那儿我才看到有冯导,可能都快吃完了,大家才开始聊起《唐山大地震》,然后他们就说在找方登这个角色。冯导后来讲到这个年龄跨度,我说我有个电影叫《芳香之旅》,从17演到57岁,后来公司可能就有人把碟给导演送去了。
后来我去英国出差,回来的时候飞机刚落地,他们就说把剧本放到前台了让我去收一下。
记者:你这个角色跟他们可能有一点区别,就是这个角色开始的时候是个有些冷漠的女孩,不像其他角色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你看剧本的时候有想过怎么演吗?
张静初:其实我看剧本的时候没有特别地想怎么去演,因为这个人物是委屈的,情感比较压抑。导演给我提出了个要求,就是希望尽量去控制一些。
当然作为演员来说,我会经常觉得束手束脚,觉得演得不过瘾嘛,其实爆发的戏是好演的,因为你能痛痛快快地把自己宣泄出来。
我跟陈瑾老师在病房那场戏,当时我进病房时,真是太难过。因为我父亲也是得癌症去世的。我们从化完妆到拍完可能5个小时吧,我眼泪就没有断过,一坐到那床边就开始流眼泪,但导演说哭是可以哭,但还是要控制控制。直到最后墓地那场戏,我才可以哭个痛快了。
记者:拍片现场导演哭过吗?
张静初:太多次了,不止导演哭,大家都哭。就我和帆姐那场下跪的戏。帆姐一跪下,冯导就开始哭,摄像、剧务都开始哭。我那场戏本来是要绷住不哭,但你说那环境我忍得住吗?
记者:听说删了很多戏,冯导自己也舍不得,有没有你舍不得的?
张静初:有一场戏,我和苏小卫老师(编剧)都特别舍不得。就是养母病危的时候,养父去杭州找方登,在半路碰到了方达,方达给了养父一张名片。在得知养母病重后,方登就和养父一起坐火车回去,后来养父去给她买盒饭,走之前递给方登一张名片,说这是个唐山人,也是个好人,你以后在杭州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他。看到名片上的“方达”二字,方登心如刀割,等养父走之后,她把名片拿到窗口,然后慢慢松手,那张名片就被风带走了……
记者:这个角色你觉得最难演的地方是什么?
张静初:我觉得是人面对大刺激的时候该如何反应。方登和弟弟见面的那场戏,方登表现得跟陌生人一样,很多观众不理解。
但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就像我奶奶去世,我赶回去的时候,奶奶都已经下葬。在去的路上,我想我肯定一下车就会大哭。但是当我看到奶奶的墓碑,却怎么也哭不出来,我根本没办法把我奶奶跟这个小小的墓碑联系到一起。等回去的路上,我在车里才开始嚎啕大哭。
所以,在戏里,我把我自己的经历用进去,毕竟她和弟弟六七岁就分离了,有一份陌生感在里面,所以见面的时候,无法立刻把眼前这个失去手臂的男人和当年活泼的弟弟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