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今晨公映 观众自备纸巾观影

2010/7/22 17:35:2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  以往看冯小刚的电影,观众们总习惯性地总结 “笑点”,而看完《唐山大地震》的观众,大都把“你哭了么”作为交流的第一句话。今晨零时,冯小刚的 《唐山大地震》在UME国际影城、星美国际影城、万达国际影城等数十家五星级影院点映,多家影院满座。

《唐山大地震》今晨公映 观众自备纸巾观影

面对天灾,元妮无奈呐喊

《唐山大地震》今晨公映 观众自备纸巾观影

  电影散场后,部分只顾自己感动的观众随地乱扔纸巾,给影院工作人员增加了新的负担 摄/记者时会理

  “你哭了么?”

  以往看冯小刚的电影,观众们总习惯性地总结 “笑点”,而看完《唐山大地震》的观众,大都把“你哭了么”作为交流的第一句话。

  今晨零时,冯小刚的 《唐山大地震》在UME国际影城、星美国际影城、万达国际影城等数十家五星级影院点映,多家影院满座。而散场后影院里满地的纸巾也成了“特殊一景”。

  论催泪,冯小刚赢了。

  看现场

  她哭掉半包纸巾

  “有必要这么夸张吗?看个电影非得带包纸巾!”

  今晨零时,天通苑万达国际影城,一位三十来岁的女性观众拿着一大包纸巾坐在了记者身边,陪同她前来的男士揶揄说:“待会儿用不完,你可以给每个人分几张。”

  “不,我能用完!”这位女性观众坚持己见:“报纸都说了,请自备纸巾。”

  果然,她的纸巾派上了用场。影片开映刚20来分钟,看到地震之后的惨状,这位女观众就开始抽泣,而记者身边也有不少的女观众开始翻包找纸。到了影片后半部分母女相见,母亲长跪不起祈求女儿原谅的情节,映厅里已经抽泣声一片;而先前笑话女朋友带纸巾的男士,也伸手过去抽了两次纸巾。

  凌晨两点一刻,当大家低着头、走出放映厅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红着眼眶;那位女性观众的软抽纸巾,只剩下一半。

  探剧情

  三大感动情节揭秘

  感动情节一:生死抉择

  一阵天摇地动之后,双胞胎姐弟方登、方达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要救其中任何一个,就必须放弃另外一个。他们的妈妈元妮跪在救援队员面前嚎啕大哭:“求求你们!两个都要救。”

  此刻的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两个孩子生的可能都在减少。元妮痛苦地低声说:“救弟弟……”

  感动指数:★★★ 哽咽感动情节二:烧纸祭奠

  清明节,长长的巷子里满是烧纸的唐山人。徐帆一边烧纸一边絮叨,给死去的丈夫和女儿讲以前的房子倒了,要盖百货大楼可能搬不回去了,她执著地告诉着丈夫女儿怎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据记者了解,拍摄清明节烧纸场面时有很多群众演员都是大地震的亲历者,他们的哭喊声都发自内心无法愈合的伤口,来自他们对亲人永远的惦念。真情实感让观众难忍热泪。

  感动指数:★★★★抽泣感动情节三:母女重逢

  32年后,弟弟方达带着姐姐方登推开了家门,母亲李元妮在厨房包饺子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假装镇定。方登看到桌上有一盆西红柿——这是李元妮当年曾承诺给女儿买的零食。元妮愧疚地说:“西红柿洗干净了,妈妈没有骗你。”便再也忍受不住愧疚,一下子给女儿跪在了地上:“妈对不起你!”

  母女俩相拥而泣的场面让现场的不少观众也鼻涕一把泪一把,一致认为这一幕是全片最感人的场面。

  感动指数:★★★★★涕泪交加

  数票房

  零点点映火爆 多家影院满场

  记者从UME国际影城、北京星美国际影城、万达国际影院等影院了解到,《唐山大地震》点映场上座率都超过了八成;UME华星店、万达CBD店等繁华地段的影院都纷纷满场,最后还加开了场次。

  据片方华谊兄弟公司工作人员粗略统计,全国大约70%的电影院都为《唐山大地震》安排了零点点映活动。

  按此计算,《唐山大地震》今日零时在UME国际影城华星店点映票房为39753元,该影城票房大约占全国影院总票房份额的1%。由此估算,《唐山大地震》今日在全国的零点点映票房至少达到278万元。

  《唐山大地震》剧情

  1976年7月末,卡车司机方大强(张国强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饰),与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挤在狭小的房子里,一家人温馨和睦。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碎了这一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从哪边开启,都意味着另外一个凶多吉少。

  李元妮最后选择了救儿子,但对于女儿(张静初饰)的愧疚让她度日如年。

  32年后,奇迹般活下来的女儿站在了李元妮跟前……

  震感开栏语

  他的“冯氏喜剧”粉丝无数,江山牢固,但他近年来却毫不满足地寻求着扩张:古装片《夜宴》、战争片《集结号》……再到催泪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毅然走上“悲喜交加”之路。

  《唐山大地震》今起全国公映,习惯了冯式喜剧的我们能够看懂另外一个冯小刚吗?今起法晚将推出“震”感系列报道,请读者、专家、影评人打分,汇聚更多客观的评价,与读者分享今夏最强“震”感。

  本版文/记者喻德术高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