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幕后揭秘 姐弟俩的戏被删了很多

2010/7/26 18:12:0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1天3000余万元,这就是《唐山大地震》首映当天的票房成绩。”  王中磊说,《唐山大地震》其实全片有3个小时,删得比较多的是两姐弟生活的部分,埋的线很多,最后没剪辑进去。

《唐山大地震》幕后揭秘 姐弟俩的戏被删了很多

《唐山大地震》剧照

  本报讯 1天3000余万元,这就是《唐山大地震》首映当天的票房成绩。这个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打破了之前由《赤壁》创下的2700万元国产影片首日最高票房纪录,难怪冯小刚也感叹:“够猛的!”各个影院全变成《唐山大地震》的主场,场次安排超过《阿凡达》。23日王中磊携张静初和李晨做客国内一网站,揭秘影片被删部分和感人细节。他透露,《唐山大地震》全片其实有3个小时,冯小刚删了半个小时的生活戏,龙凤胎心灵感应戏份几乎全被删除,将来会考虑在DVD中收录完整版。

  最多的删除:

  龙凤胎的心灵感应

  “方达”和“方登”这对龙凤胎姐弟是不是有心灵感应?片中,姐弟俩32年没有见面,但给孩子取的却是同一个名字“点点”。《唐山大地震》总制片人王中磊昨天回应:“对,他们有心灵感应,但这部分几乎被冯小刚全删了。”

  王中磊说,《唐山大地震》其实全片有3个小时,删得比较多的是两姐弟生活的部分,埋的线很多,最后没剪辑进去。“原来的剧本里,姐弟俩是非常对应的,非常强烈地突出他们俩作为孪生姐弟之间的感应。比如她去上小学,他也去,小李晨那段戏就没有了妈妈也带着缺胳膊的小孩去上学,那边报出自己名字的时候,他的姐姐决定说出自己的真名。”最离奇的心灵感应是,张静初扮演的方登一头疼,弟弟方达那边的手就会痛。因为篇幅和节奏的考虑,最后被删了。张静初和李晨都觉得非常遗憾,希望能到DVD中看到完整版。王中磊承诺,这没问题,他们会在下片以后在网络上放出剪去的画面。

  最可惜的删除:

  方登大学时放弃和亲人团聚

  “我和姐姐其实也有现实当中的擦肩,但是姐姐放弃了。”这一被删的情节让李晨颇觉遗憾。他说,影片中张静初扮演的方登在抗震救援现场与弟弟重逢,实际上方登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弟弟和她在一个城市。“我蹬三轮车拉到陈道明老师,为了感谢他,给了他一张名片,上面有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方登看到了,把名片扔了。”张静初也称特别喜欢那段戏:“我在火车上正在哭,当时讲到养母生病,养父买盒饭,养父给了我这张名片让我找亲人,我却把名片扔到窗外让它随风飘走。”

  王中磊非常认同张静初在片中对亲人的情感堆积。王中磊最喜欢张静初不露声色的几场戏,比如她养父说第二天去唐山,问她去不去,养母说明天考试复习别去了,她没有表情地说爸我不去。对于票房,王中磊认为3000余万元的首日票房成绩可能不够精确,偏少,看他的表情,仿佛5亿元票房就握在手中。(汪文)

  编剧苏小卫:养父与原著大相径庭

  本报讯 《唐山大地震》的编剧是苏小卫。苏小卫以前都用笔名“思芜”给老公霍建起写剧本,《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等多部剧本在国内外获了几十个奖项。昨日,苏小卫接受专访,在苏小卫眼中,《唐山大地震》不是全景式的灾难片,而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情感电影。“把这样一个很生活化的电影交给我做,就是要写出一部温暖、富于情感的主流电影。”

  记者:能否谈谈您是如何介入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

  苏小卫:我是中途介入的。据我所知,制片方在剧本运作方面遇到了一点困难,请电影局张宏森副局长出出主意,张局长推荐了我。我最先见到的是王中军先生,他拉着我讲了一个多小时,我大概明白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和冯小刚导演交流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温暖,他说这应该是一个温暖的、有感情的电影。我一向是这样写电影的。太大的历史题材和深刻的话题我也不擅长,我喜欢写人生和情感,所以一开始就挺有兴趣的,我说先写个提纲吧,你们觉得行就合作,觉得不行咱们就都别提这事了。我比约定时间提前好几天就交了提纲,他们也觉得不错,于是就往下做了。

  记者:说说《唐山大地震》与原著小说《余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改编的过程中,什么内容被保留了下来,什么东西被去掉了?

  苏小卫:原著是剧本的起点,也是这个项目的向导。一个确定以唐山大地震为表现内容的电影,很容易被编剧写成类型化的灾难片,大家对那一类影片的套路都很熟悉了,《余震》为电影提供了一个文学的起点,引领创作走出了类型化的模式,也使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电影有了新的面貌,所以我们都很感谢小说作者。但是起点不一定是终点,从小说到电影,肯定会有改变,但你要我具体说就很难,看了电影的朋友再看看小说就知道了。简单说是保留了小说大部分国内的内容,去掉了国外的故事。

  记者:影片中,陈道明饰演的父亲形象与原著《余震》的出入很大。这个人物的性格非常丰满,是典型的中国慈父的形象,当初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动?

  苏小卫:养父的军人定位是创作前就规定好了的,王中军服役过,他说当年唐山救援他们是主力,应该写进电影。所以剧本就按一个军人的身份和状态去写养父了。军人的言行比普通人更自律、更无私,肯定与原作中的养父相去甚远。可能因为导演也当过兵的原因,养父的形象很有军人的气质,他很普通,但他对唐山和养女的感情打动了观众。

  记者:徐帆饰演的母亲的角色背负了太多的悲情,却仍有让人感动的个性,您怎么认识这个角色?您怎么评价徐帆老师的表演?

  苏小卫:一个母亲在危机中作出了一个绝望的选择,没有人指责她,但她自己不能原谅自己,这种自责影响了她后来的生活。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极端的故事,这就是所有母亲的情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儿子出生时有过短暂的缺氧,每当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都不责备他而是责备自己。我固执地认为如果我尽早剖腹就可以避免缺氧的发生。

  记者:在《唐山大地震》即将启动的时候,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在您看来,影片中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戏份在影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这部分戏份是如何设计的?

  苏小卫:《唐山大地震》是有时间跨度的选题,从过去写到今天,汶川地震发生在今天,作为一个写地震的剧本,不应忽视这个事件的存在。加之汶川地震期间,唐山百姓主动驰援汶川,一度感动中国。我们在剧本中也铺垫过双胞胎在行为意识上的不约而同,所以设计了“汶川相遇”的情节,为回家做铺垫,我自己觉得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特别是在一个故事中的两次地震,32年的跨度,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有所呈现。

  记者:冯导来成都在接受采访时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给人疗伤的电影,尤其是对经历过地震的四川人,您怎么看?

  苏小卫:希望我们的电影可以告慰逝者,歌颂重生,表达感动,传递亲情。如果说唐山地震时我还是一个没什么阅历的中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公民,和很多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在共同面对灾难的过程中行动和思考。我觉得这场灾难教会了我们很多,《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和劳动,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延续这种感受和思考。

  记者:电影最后解开了母女之间的心结,您觉得人的心灵可以重建么?

  苏小卫:我希望所有受伤的心灵都可以重建。(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