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在省会长春以南100公里,人口不足50万。
二十多年前,从四平到北京,乘火车大约要15个小时。在这里买不到卧铺票,硬座票也不好买。四平人到北京,只能站着,或者坐在车厢连接处,有人用报纸或者剪开的编织袋平铺在地上,躺在别人的座位下,安然入眠。
贾宏声1985年考进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中大部分寒暑假,就乘坐那趟59/60次(一度改为259/260次,最后定名为T59/T60次)火车来往于北京和四平之间。后来,他和当时的恋人伍宇娟一起回四平,乘坐的应该也是这趟火车。当然,从北京出发到四平,不至于只有站票。稍后不久,贾宏声在四平就成了最有名也最让四平人骄傲的人物,甚至当地电视台还会做《贾宏声回来了》的新闻。
小学,体育委员,60米跑冠军
在就读中央戏剧学院前,贾宏声在四平地直街小学和第十七中学读书。
“地直街小学最早叫育红小学,后来叫十一道街小学,最后才叫地直街小学。那条街名字改过了,育红小学是‘文革’期间叫的吧。我们上小学二年级,也就是1977年的时候,红小兵才改叫少先队,那之前,四五年级学生还在挂红卫兵袖标。”贾宏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同学对FAMOUS记者说。
另一位侯姓同学回忆说:“我们是邻居,离得不远。贾宏声父母是话剧团的,小时候也能感觉到他想子承父业,但他和一般小朋友不太能玩到一起去。一般小朋友都喜欢在冰面上滑冰,夏天在河边捞鱼,他很少玩这些。觉得小时候的贾宏声不太爱接触人,比较腼腆,喜欢独处。”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的回忆却与侯略有不同,他说:“没觉得他孤僻不爱接触人,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也经常互相到对方家里去,碰到饭点,就直接上炕吃饭。他很乐观,也喜欢开玩笑。”这位同学回忆,贾宏声父母很开明也很乐观,人们生活很穷,但贾家里永远一尘不染,贾宏声和他妹妹(目前在国外留学,学同声传译)也干干净净,衣服领子也不像其他很多同学那样,黑黑的。
贾宏声在班里做体育委员,课余时间经常带大家踢球玩闹,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个高、帅气的他体育成绩非常好,小学五年级的时候,60米跑成绩达到了9.7秒。“这个数字没问题,我记得很准。”这位同学说,这个成绩不算好,但在地直街小学运动会上,当然是冠军。
侯先生说,他对贾宏声印象很深,感觉他非常帅,“那时没想到他以后真的能从事演艺这条路,觉得明星离我们太远了,没想到身边的人能出一个大明星。就是觉得他长得带劲。我上大学的时候,知道他去北京了,那时我在沈阳看到了《银蛇谋杀案》,一看特别惊讶,说,啊,这不是我同学吗?那个时候我还跟别人吹呢!虽然我认为那个电影并不太好看,但因为有贾宏声在里面,我从情感上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他”。
听到贾宏声的死讯,侯先生感到很意外。
中学,因为“奇装异服”受惩罚
四平是个小城市,一条铁路把城市分成了铁东铁西两区。铁东区是工业区,人口多,生活条件艰苦,贾宏声所住的铁西区是行政区,比铁东区小一半,条件相对要好一些,两区的孩子很少来往。
侯先生说:“我们小的时候环境不错,城市里有一条大街,街边两排大树,很舒服,在树荫下特别清凉,一到夏天我们就整条街疯玩,那个时候小孩子都很快乐,整个城市 也是一种懒散的气氛,有大把空闲的时间,虽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但每家和每家都差不多。童年很快乐,可以说是无忧无虑,每天玩到天黑父母喊吃饭才回家。”
当时小学还没改为六年制,贾宏声五年级小学毕业,离开地直街这个全市最大的小学后,没有考上城市里仅有的两所重点中学,而是进入与小学一街之隔的第十七中学。这所中学在当 地以打架出名,一个毕业班能有两三个人升入大学已经算很好的成绩。即使这样,十七中在当地非重点中学中也不算是最差的。
贾宏声的中学同学郭先生,向FAMOUS记者这样描述贾宏声的成才环境:“贾宏声能在那个环境成为人才真的很困难,我们所在的中学是一所中等水平的学校,就是没有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才会去。学校按照学习成绩分班,一班是成绩最好的,我们所在的是三、四班。
那个时候学校管得特别严,不准穿奇装异服,发型也规定得很严格,比如学校看到有学生穿的喇叭裤裤口大了一些,就会拿剪子把裤子给剪了;要是发现哪个学生发型有问题,就把头发剪成一边多一边少。我记得贾宏声就受过这样的惩罚,他的打扮总显得和我们不太一样,有他自己的风格。那个时候他就显得比较与众不同,和我们都不太一样。”
郭先生回忆,贾宏声性格挺好的,很聪明,总有最好的办法把炉子点好(那时候的东北,学校里要生炉子取暖)。他也很叛逆,衬衫领子口都是打开的。“虽然贾宏声性格有点小叛逆, 但他并没有不学好,不是小混混那种,只不过能感觉到有点高傲,有一点不合群。现在来看,可以说是有一点艺术气质吧。”
他是盐碱地里长出的大树
贾宏声能考上中戏,被同学们视为骄傲。四平本来就是所小城市,十七中能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
那个时候,对于去北京上大学是贾宏声许多同学想也不敢想的事。不仅仅是因为分数的原因,是他们连这样的梦想也不敢有。当时十七中的学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考到长春。“贾宏声真的是盐碱地里长出的大树。”郭先生说。
和在小学时一样,初中时的贾宏声,还是很受女孩子欢迎,很多人见过有女孩子在校门口等他。
郭先生说:“后来贾宏声成名之后,我们就没有联系了,非常惋惜,他曾经是我们的旗帜。我们全中学那届就他一个考上了北京。我们就像一群被抛弃的孩子,他实现了我们所有人的梦想。”
郭先生回忆起一个细节,发生在他们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十七岁的贾宏声站在学校的走廊上高声唱起《白兰鸽》,“哦,它是一只白兰鸽,爱在那长空飞行;哦,它是一只白兰鸽,翱游那丘陵山岗。在白云下面,在自由飞翔。”
郭说:“当时他唱歌的样子就感染了我,现在想起来,不知道这首歌是不是他宿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