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
又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电影诞生之后,由于电影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是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的电影,剧中人物的对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如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茂瑙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
因为默片没有与影像同步的声音或说话,所以会加入所谓的“间幕”,以文字表示向戏院观众展示主要对话,甚至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或后来发展的暗示。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1895年12月28日,在卢米埃尔电影于巴黎的首映中,有了第一位现场钢琴师。给默片的乐谱多是即兴创作的。可是当播放正片变得非常普遍时,由琴师、管弦乐师、指挥和戏院本身演奏的默片音乐,便汇集起来。1915年,格里菲斯的划时代大制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几乎所有的乐曲都是由J.C.比尔撰写的。由那时候开始,原创﹑专为该电影而写的乐谱就愈来愈普遍了。
中国的无声电影大约存在了30多年。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戏剧纪录片《定军山》,此为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但直至1909年,才有第二部无声电影问世。1930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诞生,但直至1936年,无声片的大批量商业制作方告结束。秦怡老师提到的《桃花泣血记》出品于1931年,金焰和阮玲玉联袂出演,是卜万苍导演的浪漫悲情风格的代表作品。影片讲述富家子德恩和穷村姑琳姑青梅竹马,相爱却不能成婚,以至于琳姑早逝。该片是当年“国片复兴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