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
李少红说,已经尽力了
导演李少红接受采访
从筹拍之日起,新版《红楼梦》(旧版 新版)便经历了一系列的话题风波。临危授命也好,身不由已也罢,李少红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诸多的事实表明,《红楼梦》都不会是一次平静的创作。
三年之后,新版《红楼梦》终于与观众见面。它在赢得赞誉支持的同时也惹来了无数口角官司。不管如何,李少红说,我尽力了。“我对《红楼梦》充满了感情,一景一物、一个演员一句台词,我都无比熟悉,一部《红楼梦》拍下来,等于几乎我演过了所有的角色。新版《红楼梦》就像我的女儿一样,生儿育女不容易,现在女儿要嫁出去了,谁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嫁。”
珠穆朗玛峰永远在那儿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所竖起来的标杆,实在太高。
以至于从新版《红楼梦》开拍之初,就意味着这不是一次私人化的创作。而对于李少红而言,也是她第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此高调的拍戏,“这也是我当初接这部戏一个最大的顾虑。《红楼梦》从第一天开始它就被公共化了,你可能要用和以往创作规律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它,我开始很不适应,就好像把我扒光了放在大街上,每一个态度和过程都要公开,我觉得跟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是不一样的。后来我想通了,这是这部戏的特殊性,因为《红楼梦》这样一个古典名著,这部戏才有这么大的感召力,每天去挡去躲,还不如迎面而上,这也为我们创造了另外一个宣传《红楼梦》的机会,如果能把更多的人导向《红楼梦》这本名著的文化上和人文的内容上,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在这儿做这一件事,不就是因为我们大家喜欢这部名著吗?”
记得《红楼梦》还在筹备阶段的时候,接受笔者采访的李少红,曾说,“我没觉得有太大挑战性。”因为在此之前,有意或者无意的准备,已准备很久很多,“我的确做了很多功课,没有去拍传统的文艺片。以前我们不太重视各种电影技术手段的表现力,这些年我侧重在这个方面做了些尝试,所以我现在才敢接拍《红楼梦》,电影是拍出来的,绝不只是谈出来的想出来的写出来的,这就是电影艺术的特殊性。”
李少红说,重拍《红楼梦》有点像登珠穆朗玛峰,没有说有人登上顶峰了,其他人就不再去登了。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地去登这个高峰。“爬不上去是我能力的问题,但是珠穆朗玛峰永远在那儿,它有它的高度,一直存在。无论是哪部名著的重拍,我想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发扬中国的文化。重拍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因为我们老在讲民族文化,但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这是个很具体化的过程。”
李少红将《红楼梦》定义为一部超级电视剧,所以就不能按照常规电视剧去构想,“《红楼梦》是一部那么好的古典名著,我们没有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颠覆它,所以会有很多限制,但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分寸后,就在限制中找到了最大的自由。我要做的是在艺术化上下功夫去拍好这部戏。这是第一次完完整整按照原著来拍摄,我确实不是红学家,但我懂得怎么拍成戏,懂得其中的艺术含量,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这些技能足够使。在现有的拍摄水平支持下,我们要尽力按照原著去呈现,小到每一个水杯、大到每一处场景,在原著里都是有很细致的描写,它是一个具体的、有价值的事物,我们不能随便去更改它,而是要去尽最大能力去呈现它。艺术以外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个人无法控制的。”
如今,困苦已过,艰难已走,尘埃落定。面对大家的检验,李少红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名著在不同时代都会有人去演绎它,重拍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再认识。21世纪我们重拍《红楼梦》,也许到21世纪末还有人要重拍。所以不要担心身败名裂的问题,我的水平和历史时期的水平就这样。”
“比我强的人多的是。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地点,特殊的人,特殊的机缘凑在了一起,就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又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时刻,传统教育的惯性导致了我的决定。到今天为止我都很难确定,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困难重重的时候,撑不下去的时候,被骂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后悔莫及。但看到精美的样片,心血创造的劳动成果,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镜头,又像看到即将出生的婴儿,我又激动不已,忍不住想要保护他。但还是会被恶梦牵连,拍不下去了,惊出我一身冷汗。”个中艰辛,难以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