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喜爱阅读
蔡康永五年的时间写了十本书
蔡康永
蔡康永
统筹执行︱李丹婷
图片策划︱赵卫民
摄影︱郭航(F&M images)
灯光提供︱花木石专业影棚
摄影助手︱刘楠 陈俊轩
文︱李丹婷
场地提供︱北京798映画廊
服装鸣谢︱Chi Zhang、Paul&Shark、HUGO BOSS
规矩到了他这里是用来违背的;他把手洗干净是为了再弄脏的;他的人生是用来挥霍的。他一早就确定自己很不重要,却被当作典范一样传播:像康永那样活着。
蔡康永可以很透明。
作为一个混娱乐圈的人,他会很积极主动地曝光自己过往的经历,事无巨细。五年的时间他写了十本书,皆是第一人称的自述体,读完他的书基本上就等于面对面和蔡康永聊了一整夜。
且慢,用“聊”这个词不准确,确切地说,你只会听到他想要你听到的东西。他会告诉你说,他小时候家里有一对手扶椅,那是蒋介石坐他们家邮轮的时候,最喜欢坐的椅子;他的童年,基本上是被大人们的麻将间、宴席、京戏、人来人往、强颜欢笑、金堆玉砌的太平盛世所环绕;他在洛杉矶读电影的时候深夜剪片遇到像鬼一样的教授……如此种种繁琐的生活细节和心情感悟。
至于那些他不想让你知道的,蔡康永就变得模糊起来。耍太极,这个娱乐圈中人皆会的防身术他耍起来得心应手。若身份互换,他作为一个采访者时,比如在录制《康熙来了》前,他会私下先和嘉宾聊,问对方你有什么是不能谈的,然后紧接着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能聊?可是当记者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时,蔡康永然地说:“我没有什么不能聊的啊”,停顿,“那些我不想聊的东西我会带过而不让你发现的。”
这样听起来他似乎很狡猾,但狡猾得真诚。多年来,蔡康永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得如此协调的人:他叛逆、另类,却出入主流社会;他娱乐至死,却热爱读书。你若跟他讨论主流和另类,他就会说,我从来都不知道主流社会在干嘛,我分不清主流和异类。他只知道人生一定要痛快好玩。你若问他,编剧、作家、主持人三种身份他最擅长什么?他会回答你:我擅长做人。
我见到高中的自己会很想揍他
说自己擅长做人的蔡康永,背后支持他的底气来源之一,必定是他的家庭。父亲蔡天铎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的大轮船主,旗下的太平轮散发着和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光芒。蔡康永在童年自传《痛快日记》里说,“唯一一次,爸爸跟我说起太平轮的事,是在我念初中的时候,读到报纸上在讲‘船王董浩云’的消息。爸爸就提到太平轮航行一段时间后,董浩云的船公司才渐渐拥有他们自己的轮船。”可惜,这艘当时的泰坦尼克号,满载着上海权贵们的太平号并不太平,于1949年除夕在从上海去往台湾的航线上发生意外沉船。至此蔡家开始没落。
即便如此,在台湾的蔡家依旧排场不减。小蔡康永随手抓起的食物不是鲍鱼就是鱼翅,家中天天衣香鬓影,夜夜笙歌。如此太平盛世,像潮汐一样,重复、沉溺、无止无尽。“这样的场面,偶尔看一次,当然很有趣,可是如果经常看、看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无常’是什么了。我就是这样懂得‘无常’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小孩,长大后亲自品尝到自己人生的无常时,他没有被吓倒,反而觉得“挺亲切”的。
有些无常,是人生安排给你的。有些无常,是蔡康永自找的。
高中时候的蔡康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超级自大的”,以至于现在的他“如果看到高中时候的自己,会想要狠揍他一顿”。那个时候的蔡康永是什么样子?“整天耍特权啊”。因为学习成绩好,同时又多才多艺,他是老师跟前的红人,允许他做一些其他学生被禁止做的事情。事情的发展让蔡康永觉得,如果我不再控制自己,会变得很恶劣,于是他就对特权say no。大学后就已经能够沉静下来。
现在的蔡康永讨厌特权,讨厌所有耍特权的人。在主持的时候如果遇到迟到的官员,蔡康永都会尽量让他在会场门口站着等够五分钟,才放他进场。
刚好路过的人生
曾有记者问蔡康永:“你几乎每天都出现在电视上,但你为什么对于电视圏还是常常露出一副‘刚好路过’的调调?”他答:“咳……就算对于人生,我也常有‘刚好路过’的感觉啊。”这个路人蔡康永,却生活在存在感最强的职场里—娱乐圈。“就明星来说,他们从事的工作是所有职业里所能得到最强的存在感。但有人还是不满意。起码你比任何人得到的存在感多很多的。”得到存在感的方法之一是你被人需要。那么如何被人需要呢?蔡康永的法宝是,你要先确定自己是不重要的。“这样做是为了能够让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自然就会得到别人的需要了。”
早在当初申请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电视制作研究生时,蔡康永还是个外文系刚毕业的学生。如何说服“必须用风扇吹申请书,然后从地上捡起一两份来让他入学”的UCLA老师呢?“所以我就想说,如果我处于他的处境,那个教授在审这些申请书的时候,他会在乎什么事情。我就从个人背景写起来,我的家庭就是一个从中国内地到台湾去的,我是在台湾出生的小孩。”最后蔡康永上交了这样的故事,写的是一个台湾长大的小孩,和一个大陆长大的小孩,他们在洛杉矶面对的冲突和他们各自的差异。他用这个办法把自己和洛杉矶通通都放进去。“教授会觉得说,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就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他如果收一个从广州长大的学生,也写不出这些。他如果被这个东西打动了,那么我就会有一点胜算。”
这个自认为很不重要的人,目前在微博()上粉丝有将近来200万 人。只要是被他转发的微博,此博主人气便立马大热。“我转发还会担心说,是不是这个人只想自言自语说些感慨,不想别人看到”,但他的担心未免多余,全民娱乐的年代需要的就是人气,无论在台湾还是内地。“我如果出生在内地,我不知道我的斗志是越旺盛,还是立即就泄了。因为内地人实在是太多,如果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他到底要怎么样才会被看见呢?”
蔡康永乐于转发那些他认为写得很好却不知名的微博,这算是他的解决“被看见”的方法之一。但是最根本的方式或许是成为蔡康永,如何成为蔡康永?想要成为他,你或许应该去看他写的书,比如先学习他是如何讲话的。记住,千万别拿这个宏大的问题去问他,“有些记者把我当成电视圏的稀奇动物来问问题,这时我会讲不出来。哪有熊猫一本正经在谈生存之道的?”
“交完主持人的成绩单,要转向导演”
蔡康永有个习惯,每当要告别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就会出书。他用《痛快日记》告别童年往事,用《LA流浪记》告别异国求学时期。现在,他用《说话之道》为主持人事业交出了一份成绩单。接下来?他说要去导演一场梦。
记者:你作为主持人兼作家,说话和写字都是从来分开的,那现在怎么突然想要出一本教别人讲话的书?
蔡康永:我以前的书比较没有什么实用性,我认为书这个东西不能为了有用而写,一有用的书就变得很像食谱,像DVD使用说明书,所以我就觉得不要乱说。我以前会觉得写这样的东西太自以为是了,就是说你是谁啊。我们以前作节目就很喜欢开玩笑,比如说有位太太写了社交礼仪的书,然后我们就会百般挑剔,她是不是坐姿端正啊,跟别人握手的力道如何,写这样的书的人简直就是在找死。后来我发现,很多人看我的博客,他们愿意跟我沟通,会跟你提些很实际的问题,比如说失恋了该怎么办,或者说功课当掉(不合格)了该怎么跟教授讲啊。那么我就想好吧,那我就写吧。因为我觉得我做主持人的时间有限,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呢,应该在做主持人的时候把说话之道写下来,就有点像华佗把他的中医之书写下来,让人看一下,不信的人就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