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标:华谊兄弟 电影界“通天帝国”构建报告

2010/9/14 16:05:2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二、十年符号  对话王中磊:冯小刚是华谊电影最重要的符号

  华谊兄弟可能是一个一百年的符号,但是你永远会看到在前20年当中,冯小刚成为了一个华谊兄弟电影的符号。

  ——王中磊

  初尝电影业的甜头,华谊兄弟决定加大影视方面的投资,整个资金的分配比例重心由电视剧逐渐转为电影,那么建设属于自己的影视团队就变得迫在眉睫。

  2000年8月,在并购金牌经纪人王京花所拥有公司的基础上,华谊兄弟时代经纪公司正式成立。另一方面,华谊也在不断考虑与导演的合作方式。在这其中,冯小刚成为华谊十几年来所打造的最为成功的导演品牌。

  “早年的时候,有的投资者一开始也许不认识我本人,但一听说华谊和冯小刚的电影,马上就认可了,立刻就拍板投资。”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这么形容冯氏电影在当时的号召力。

  众所周知,华谊的电影事业始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华谊为这部电影投资了800万元人民币,99年该片上映后,曾有媒体这么形容影片反响:“电影院内是观众由衷发出的没完没了的笑,售票处是观众掏出的没完没了的钞票。”2000年,在拍摄《一声叹息》的时候华谊当机立断,用导演工作室的方式,以相当可观的年薪把冯小刚招至麾下。

  而冯小刚同样为华谊带来了没完没了的票房和口碑,双方相继合作的《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夜宴》、《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诸多影片,屡次掀起票房g.c,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类型片——王中磊称之为“冯小刚电影”,在华谊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枚鲜明的符号。

  【1】加盟:高薪诱惑?华谊情结?

  在影视圈,冯小刚有不少合作伙伴,比如早期的紫禁城影业,但他最终选择在拍摄《一声叹息》之后与华谊签约,签的时候很快速,不清楚是由于华谊开出的条件相当丰厚,还是冯小刚在与华谊的前两次合作中多少有了些“华谊情结”,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华谊与冯小刚的这第一份合约持续到了《天下无贼》,期间双方携手出了许多精品影片,为华谊带来巨大收益。此后冯小刚出走自立门户,成为与华谊多年合作中的一个小插曲。

  ☆初次合作

  女物娱乐:冯小刚导演加盟华谊,当时是以怎样的方式?

  王中磊:挺简单,中军说觉得应该跟小刚有一个长期合作,我当然是举双手赞成,因为对小刚的个性、能力跟创作的发展势头都很看好,在那个时期几乎大家都还是单片合作的关系。然后中军说,想以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支付小刚每年正常的行政开支,给他的片酬在当时的市场下可以说是提高了很大幅度,还可以有预期支付。在那个时候,做这个举动还是要下挺大决心,一个是市场环境并不是特别好,第二个就是当时给冯小刚的钱,远远比我每年挣的钱要多得多,这也需要一种心理的调节。

  女物娱乐:记得有说法是一年出四百万请他?

  王中磊:反正比我们当时要高很多,当时我一年挣的钱也就是一百万左右。当然我并不知道小刚当时那么爽快答应,是因为这个比较诱惑的合作条件,还是因为我们已经合作过两部电影。《一声叹息》正拍的时候,中军去跟小刚谈,电影关机之后我们就很快把合约签了,两张纸,非常非常地简单,这份合约,一直延续到了《天下无贼》。

  女物娱乐:您刚才提到《一声叹息》,现在看它也不是纯粹的商业片或者类型片,可能也不是说那种特别有票房保证的,那您在跟冯小刚谈的时候,有没有明确将来要拍商业性比较强的电影?

  王中磊:没有,《一声叹息》的拍摄,也促成小刚跟华谊的迅速合作,华谊在初期的时候,还不具备电影投资的主导性跟运作性。小刚一路有很多的合作人,包括北影厂、紫禁城,这些公司按理拥有他未来影片继续合作的权利,或者是一种交情,但到了《一声叹息》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当时我跟小刚在三亚饭店,正在拍刘蓓在水里游泳,张国立蹲着等她的那个镜头,小刚接到电话,投资人要撤资。就好比刚才你提到的,小刚在当时确实名燥一时,是贺岁片、喜剧的保障。其实很多投资人非常担忧冯小刚还会不会继续保持下去。希望他一路用这个方式拍下去,可能在整个投资人里边是弥漫着这样的氛围。

  其实我跟中军觉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合作人,而且我们确实也非常喜欢《一声叹息》的剧本,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有点底气,华谊在当时市场不太健全、电影票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还有很好的盈利手段,就是植入广告。当时小刚也是非常理解我们的困境,也配合了我们很多商业广告的合作。

  ☆联姻海外

  女物娱乐:华谊跟冯小刚合作之后,下一步就是《大腕》的拍摄。《大腕》的格局跟冯小刚之前的贺岁片又不一样,让人感觉在商业性上更明确,又请了西方比较知名的演员,当时有没有某种策略、布局在里面?

  王中磊:当初都不是像现在这样,制定规划甚至有未来远景去做电影的布局,而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根据整个形势发生变化,我觉得华谊十几年的电影历程,也正好是咱们商业电影发展的过程。

  可能再过几年电影市场就会趋于平稳化,大家的模式都基本相同,可是我们那时候每半年都在挑战自己模式的改变。这个挺好玩的,也是很多机缘巧合,比如跟哥伦比亚公司的合作,并不是华谊主动,而是因为哥伦比亚公司对华语电影的一种方向性的改变,咱们是被人家策略的,现在网络语叫“被策略”。他们设立了亚洲部,主要拍摄中文电影,当时连续启动了四个项目,李安的《卧虎藏龙》、冯小刚的《大腕》、陈国富的《双瞳》,还有何平的《天地英雄》。随后还启动了两部港片,《功夫》和《夕阳天使》。

  哥伦比亚对中国市场有了解,知道有个导演叫冯小刚,有一种类型叫贺岁片,有一个公司叫华谊兄弟,自然就成就了这样的合作,对我们来说当时可能会觉得,我们是不是到了很好的发展阶段,可以拍国际影片,对市场充满着向往。当然《大腕》本身是我们的选题,小刚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同意,觉得有意思,之后有哥伦比亚介入,才会试图调整,比如说我们改成一个好莱坞的明星,原来讲的也就是内地大腕去世的喜剧。

  ☆票房过亿

  女物娱乐:如果说《甲方乙方》和《大腕》有很多黑色幽默,那下一部贺岁片《手机》,即便是抛去商业元素来看,人文精神和内涵都是非常深刻的,在当时是怎么一个创意?

  王中磊:其实我们真的很少像《大腕》、《没完没了》这样,似乎是为了某一种类型去拍,就好像要在贺岁档,拍一个葛优的喜剧,你换个女主角都是这么一种模式,什么“铁打的葛优”。除了这两部片子,几乎华谊跟冯小刚没有再想过这样的类型。《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诞生,当时都只是跟冯小刚商量下一部拍什么,我们越来越变成了共同决定一个方向的集体,而不是谁主导谁。而且小刚的十几部电影,我们最不喜欢的恰巧是《大腕》、《没完没了》那种指定性的电影。我觉得不管是从喜剧的高级感,以及成品的感觉,都远远低于有感而发的电影。

  《手机》就是有感而发,当时有个故事,可能观众都记得电影里面有一段黑色调侃,就是大家开会葛优逗张涵予的那一段。当时我们一大帮人,在开冯小刚下一部作品的方向讨论会,七嘴八舌,可是聊不下去,大家都此起彼伏的在接手机电话,当时刘震云老师就说,这个事儿就能拍一部电影,一下子就触动了小刚的神经。晚上他给中军打电话,说我们今天聊出一个话题叫手机,还没讲这个故事,中军就说拍吧!中军是一个很务实的商人,也是一个很聪明的“媒人”,可以把很多东西搭建起来。当时正好是手机泛滥的年代,中军并没想到它会讲了一个这么深刻的社会话题,通过手机去讲人类的情感,取得的成功是以前小刚电影比较少见的,比起以前的电影,它多了一个层次。严格意义上说《手机》是非喜剧,也是一个很混杂的类型,就像小刚后来的电影,其实都是混杂的类型,没有特定它是什么类型片。

  女物娱乐:《天下无贼》是不是比较纯类型的电影,里面还用了刘德华做主角,这个戏就相对于之前的又不一样了。

  王中磊:也是挺混搭的,它是根据一个故事改编的。当时小刚脑子里觉得最合适扮演主人公王博的,是姜文,他跟姜文也讨论过这个剧本,设定的身份是一个画家。

  这部电影我觉得也是带了强烈的哥伦比亚色彩。因为也是跟哥伦比亚合作的,他们更希望商业化,比如说明星、动作等等。还有结尾部分,当时哥伦比亚公司说绝对不能让王博死掉,对他们来说一个正统的商业电影一定是欢乐结局,但是小刚说自己唯一的坚持就是希望人物命运是他想象的,这些人肯定是悲剧人物,最后大家同意了小刚的意见。

  女物娱乐:那部《天下无贼》票房过亿。

  王中磊:那也是第一次小刚的电影票房过亿,而且当时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功夫》。其实《功夫》华谊也有投资,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太强烈的竞争。

  【2】价值:冯氏电影助力华谊蜕变

  第一份合约到期之后,冯小刚自立门户,出走华谊,04年与张国立共同创建公司,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之后解散。后来张国立开玩笑说:“冯小刚把我给甩了。”冯小刚解释:“我还是只适合做导演。”随后冯小刚选择再回老东家,与华谊二次签约,形式没变,条件再度上调。

  有人说,无论是经营公司还是拍摄电影,早期的冯小刚在商业层面上的才能都不及导演领域,而正是华谊兄弟的出现,令冯小刚终获商业上的救赎。

  二次合作期间冯小刚拍摄《夜宴》,投资过亿,启用海外市场认知度高的章子怡,集合绚丽的中国功夫、古代宫廷斗争一系列“卖点”,成为华谊在制片方面开始向大片转型的典型尝试,当年《夜宴》的海外版权预售高达4亿元。在冯氏电影中,《夜宴》相对独特,它诞生于古装大制作盛行的时期,虽然评价有褒有贬,却帮助华谊兄弟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海外市场。王中磊说,那次对于华谊来讲,是一次企业的蜕变。

  其实倘若一定要下个定论,究竟是华谊成就了冯小刚,还是冯小刚是华谊幕后最大功臣,也许都很难说,但从某种意义上,冯小刚和华谊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大片,双方在片中相互切磋合作,也不断携手成长。最终冯小刚稳坐了很长时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位子,而华谊也借着冯氏电影品牌影响力的推波助澜,朝着打造全方位娱乐王国的方向迈进一步。

  女物娱乐:现在回过头再看《夜宴》,催生它的环境和当时创作的心态是怎样的?

  王中磊: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当时盛行大片风潮,国内外市场都看好古装片,我到今天还是认为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有了《夜宴》,华谊有了一次企业的蜕变。在那之前,我几乎没去过任何的国际平台,所谓跟哥伦比亚合作,都是Office对Office的合作,并没有去过戛纳看这些人怎么看待电影,没有到这种层面上。通过《夜宴》,我们对自己公司的状况、世界电影的状况、中国国产电影的状况有更多了解,让华谊第一次在国际上有了它的品牌知名度。

  女物娱乐:业内和观众提到华谊跟冯小刚,完全是合为一体的,这种合作关系信任的基础是什么,现在的冯小刚对华谊的重要性,或者是华谊对冯小刚的重要性,能不能总结一下?

  王中磊:这个重要性是相互的。没有冯小刚的电影,华谊电影发展得不会这么顺利。但是没有华谊,包括我们团队的这种信任,其实都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像《一声叹息》、《手机》、《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样的题材,所有的项目全方位支持,我觉得也是大家相互成长。

  冯小刚作为一个导演,他不可能是一个百年的符号,但是华谊兄弟可能是一个一百年的符号,但是你永远会看到在前20年当中,冯小刚成为了一个华谊兄弟电影的符号。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因为他可能使后边的符号变得更加顺利,现在所有在跟华谊接触的导演,都能看到这已经远远不是冯小刚当年接触的华谊所能提供的平台了。

  ☆冯小刚自述:我和华谊很默契

  在签约华谊之前,我遇到过很多特别能吹牛,但是一到了实施阶段就无法兑现的投资人,他们永远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赔了没关系,电影能花多少钱啊?我有的是钱。”王中军跟他们正好相反,他在一开始从不吹牛,不会说任何让你痛快的大话,相反他还会说很多难听的话,比如说你这个投资数额不合理之类的,他会说:“我所有的钱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我希望能收回并且获得收益。”但当我们确定合作,一旦开始执行之后,他的信誉特别好,从不拖欠,说话算数,而且每次都是他提前一周主动打电话来说,下阶段的款项已经准备好了,提醒我们去拿。这让我觉得他跟那些人很不一样。

  中军还有一点跟很多做电影的人不一样,他身上没有江湖气,他是以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在从事电影工作,跟他合作我感觉有希望,很舒服。而且中军对电影市场和观众有很好的直觉,很多时候他跟我的判断很一致,我们很默契。

  现在很多事情是我跟中军、中磊、国富四个人一起商量。一般是我跟中军说,想拍一个什么东西,他如果觉得有意思,我就会具体跟国富聊,想演员,想编剧,想电影风格。剧本写好之后,我们四个人都会看,看完之后一起碰。国富会出一个文字意见给编剧,明确说出哪里可以,哪里不可以,希望怎么改。有时候我们会放弃这个编剧,也是国富写这个文字意见来表示终止合作。

  说到国富,他很有意思,对商业片的操作和规律都非常熟悉,并且非常尊重,这非常难得。他不排斥商业片,比较理性,所以他的意见是客观的,有条理的。他的能力弥补了我们三个人的不足;中军的优势是敏锐,敢下决心,果断,该花的钱不会省。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也会采取乐观的方式坚持把事情做好。比如《集结号》,当时我对赚钱没有把握,是中军说要做;中磊的执行力特别强。我们大家确定了的方向,涉及到具体的法律文件,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中磊和他的团队落实,所以华谊发展非常健康,非常有效率,和中磊的工作是特别有关系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决定之后,过了两个星期再聊起来,他会告诉你,哪个哪个落实了,哪个哪个到了什么阶段。他有这方面的强大能力。

  生活中,我们四个人也特别愿意在一起畅谈电影。经常性的,每个月都会有那么一两回,主要是围绕创作,而不仅仅是生意。我们四个人也都很愿意、有兴趣坐在一起谈这些东西。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过什么分歧。在项目的决策上,我们的判断都比较类似。比如在预算上分歧就不大,我比较能站在对方立场上着想,会给公司留出赢利的空间。在用演员上也几乎没什么分歧,男女主角我们会根据需要在所有华语演员里选,剩下的配角我也理解中军中磊希望尽量用华谊自己的演员这方面我们也没有太大矛盾。唯一可能产生矛盾的是广告植入部分,有时候中军会更强调公司利益,我作为导演会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太过分,但哪怕有分歧也是可以沟通的。我可以把我的道理说给他听,绝大部分时间他是接受的,而涉及到非常重要的客户,他也会跟我谈的比较透,希望我从公司股东的角度去想公司的大局利益。总之即使有一些分歧,双方可以让步和妥协,让这件事情既满足公司需要,也满足创作人员对作品完整性的要求。

上一页12345 ... 下一页 下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