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努力成华语纪录片重镇:小情怀到大视角

2010/9/28 12:05: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记者 李君娜)经过两年的拍摄制作,集合了上视纪实频道和国内纪录片制作精良力量的五部涉及人文历史、社会政经的大题材纪录片《天下华人》《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澳门纪事》《外滩》《教育能改变吗》,昨起登陆上视纪实频道黄金档。

  本报讯 (记者 李君娜)经过两年的拍摄制作,集合了上视纪实频道和国内纪录片制作精良力量的五部涉及人文历史、社会政经的大题材纪录片《天下华人》《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澳门纪事》《外滩》《教育能改变吗》,昨起登陆上视纪实频道黄金档。如此集中亮相似乎也成了纪录大片 “上海模式”形成的一个信号。

  纪录“大片”是趋势

  率先推出的这五部片子,是纪实频道2009年启动的 “国庆、文化、世博、环保”四大系列、十部重头纪录片中的重头戏。其中,5集系列纪录片《天下华人》展现一百多年来海外华人从最初的闯荡、磨难,到积极参与当地事务、融入当地社会,并最终站稳脚跟,成为世界***新力量的悲欢故事。12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卢浮宫第一次对中国摄制组大规模开放,也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大型纪录片。2集纪录片《澳门纪事》带领观众领略澳门故事。由周兵执导的5集历史人文纪录片《外滩》通过外滩展示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对于现代化的追求、对于民族振兴的努力。

  五部片子无一例外都属纪录“大片”。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表示:“电影‘大片’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了电视技术的冲击而应运而生,是要让观众在影院里看到电视上没法感受到的画面语言。同样,纪录‘大片’也是纪录片的趋势。一来,观众不希望看到‘自己用DV也能拍出来’的纪录片;再则,观众受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对纪录片的审美自然有更进一步的需求。 ”

  题材“突围”成主动

  这五部纪录片也是纪实频道尝试制造上海模式纪录大片的实践之一。之前,《共和国伟大工程》、《五十六个民族》、《大阅兵》、《上海2010》、《百年江南》等作品已在纪实频道相继播出。包括《天下华人》、《外滩》在内,这些题材突破了海派纪录片擅长的表现市井生活、记录小人物的创作模式,把触角扩展到重大历史事件及城市事件中。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的纪录片历来有关注小人物的特点,有很强的人文意义,但社会影响力不够。纪实频道副总监干超认为:“海派纪录片在以前更侧重于对普通人物的塑造,久而久之,等于把纪录大片的话语权拱手相让。这次纪录片在题材上有了大突围,既有紧扣历史的《外滩》,也有非常人文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更有密切关注现实问题的《教育能改变吗》。”

  干超说:“海派纪录片并非没有过‘大片’,但这些大片往往是应景的命题作文,像这次大规模‘主动出击’尚属首次。明年还计划拍摄《大辛亥》和《江南船厂》等,纪录片题材的突围也是所有纪录片人的一个探索。 ”

  纪录片的“上海模式”

  什么是纪录大片生产的 “上海模式”?应启明给出的答案是:“在海纳百川的合作模式上打造具有中国大视角的沪产纪录片”。

  在此前提下,以频道内部成员为核心的生产模式不再是单一模式,整合国内纪录片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打造精品成为共识。如《外滩》、《当卢浮宫遭遇紫禁城》由纪实频道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广受赞誉的纪录片 《故宫》的总导演周兵担纲执导;《共和国伟大工程》、《318国道》、《环保中国》也积极吸纳京沪优秀的制作力量共同参与。其中《外滩》除了京沪两地的纪录片力量外,同时也吸纳了国际的合作力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参与《外滩》的国际版制作。

  应启明认为:“合作模式更多样化,有以纪实频道为主体参与,也有频道委托他方成为创作主体的,这样也是为了让纪录片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以及技术资源达到一个最优化的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