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著名剧作家、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江先生于下午2点29分,因结肠癌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9岁。提起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和由他和胡石言作词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估计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剧作和他的随笔,以及他的为人,无不被人称道。黄宗江曾说过:“不知谁创造的‘好人一生平安’,其实好人一生多不平安,且多坎坷!”确实,黄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无论他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因此,我们祝愿他:“好人一生心安!”
黄宗江是浙江瑞安人,1921年出生于北京。9岁时即以“春秋童子”的笔名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独幕剧。黄宗江才华横溢,曾被聘为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据悉,黄宗江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0月28日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蔡震
“我写了一个童话剧、寓言剧叫《人之心》,动物乐园里的动物都和睦相处,结果人就把动物给打伤了、打死了。这些动物都起来了,把人按倒了,说咱们看看他的心是什么样,他的心是黑的。”
他的才情 南开最出色的“女演员”之一
9岁写剧本成中国文坛之最
黄宗江何许人也?剧作家、演员、影剧评论家,自谓“杂家”。9岁时创作剧本《人之心》,保留着“中国文坛年龄最小剧作者”的纪录。上过南开中学、燕京大学,均未得毕业,却深受两校话剧传统之洗礼。黄宗江自认为不是天才的演员,最想做的事情还是写戏,做戏剧家。于是有了解放前一举成名的《大团圆》和解放后的《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秋瑾》等电影名篇。
黄宗江在中国文坛有一个纪录,年龄最小的剧作者。他曾自述:“我1921年生,‘九一八’前夕,包括我这样的小孩儿都知道,战争随时可能发生。我写了一个童话剧、寓言剧叫《人之心》,这是我写的一个寓言剧,我的同学就把它发表在《世界日报》上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剧本。”
中学演剧与周恩来、曹禺齐名
黄宗江真正投身到演剧是在南开中学的时候。因为他从小嗓子不好,演的是丑角,演《卖马》里的王老好、《六月雪》里的静婆子……老师还叫他演和平女神。
但是也有这样一个说法:黄宗江是在周恩来和曹禺之后,南开最出色的“女演员”。对此黄宗江曾说:“南开中学是有戏剧传统的,周恩来当时就演剧,他尽演女主角啊,这个有资料的,他演过八九个女主角呢。周恩来比曹禺大一轮,曹禺又比我大一轮,曹禺上学的时候叫‘万家宝’,又演女主角。曹禺演娜拉,后来我也演女主角。我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十五六岁的时候,演女孩子、演太太还蛮合适的。因为我是南开中学的,重庆有个南开中学的分校,就请我去讲演,初一到高三派代表给学生讲演,校长是四川人,就介绍‘周恩来同志、曹禺同志、黄宗江同志是我们南开三大女演员’,有这么一回事儿。”
“我不能灰色地活着、不能黑色地活着,我得亮色地活着。只要还活着你就得考虑生,怎么生得快乐一些,给别人带来一些快乐。”
他的性情 讲真话心里始终平静
他的家庭
弟妹皆知名人士
黄宗江出身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电机工程师,留日的洋翰林,他的爷爷、太爷爷都是翰林。他们兄妹5人:宗江、宗淮、宗洛、宗汉、宗英,均与艺术结缘。黄宗江戏称自己家为“卖艺黄家”,并出版《卖艺人家——黄氏兄妹私家相册》一书。
小妹黄宗英:银幕甜姐
“小妹”黄宗英1946年被赵丹选为电影《幸福狂想曲》中的女主角。
老四黄宗洛:龙套大师
黄宗洛长期跑龙套。1958年人艺排练老舍《茶馆》的时候,他扮演剧中的松二爷。
□记者 吴旭涛 整理
一生与浪漫爱情相连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黄宗江,都会将他和与之参与主创的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黄宗江的一生也总和浪漫的爱情难解难分。
1935年,黄宗江考入了具有悠久演剧传统的南开中学,同时也迈出了他浪漫人生的第一步。黄宗江不到17岁就爱上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长得特别像英格丽·褒曼。可是这个女孩子不会演戏,但黄宗江就觉得很好,于是两人就真谈情说爱了。后来,黄宗江听说这个女孩子闹自杀,不是为他,是为另一个比他年纪大的男人自杀。黄宗江受不了,于是分手。
追女生写万言求爱信
1940年冬天,为情所困的黄宗江中断了燕京大学的学业,只身前往上海,投奔向往已久的进步剧团“上海剧艺社”,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出走。解放后追求阮若珊,黄宗江已离婚,成为自由人。他就给她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求爱信。这封信把阮若珊吓了一跳。因为她对黄宗江并不熟悉,可是黄宗江对她则做了大量研究。当时阮若珊已经是南京前线话剧团团长。与阮若珊的结合使黄宗江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归宿,黄宗江创作出了《海魂》和《农奴》等一大批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艺术创作要雅俗分享
黄宗江是一个讲真话的人,心里始终是平静的,他曾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关注热点,每天看报、看电视,还请人帮他看网上发生的新闻。他对当下京剧要申遗很是摇头。他说,“这是发什么疯呀,京剧不是昆曲,还有那么多人在,那么是否也可以说,南京整个城市都可以申遗了,因为南京这么有文化呀。这是一股风,不要乱抢遗产,该是你的就是。”
记者曾问他对现在的电影、电视的看法。有人说电影要与戏剧离婚,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对此,他认为要复婚,再生几个“杂种”才好。“以前我们看不起电影,说没文化,现在又有人说,电视没文化,我看,电视的莎士比亚也还没有出现。”他强调说,艺术创作要雅俗共赏也要雅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