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虱子多了不怕痒 票房不如意仍坚持理想

2010/11/12 8:05:3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记者:您把自己定位于独立电影制作人,其实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并不冲突,美国很多独立电影也能取得很好的票房收益。王小帅:肯定比不上一个大的商业片,大概有400个拷贝吧,比我上两个片子好得多。

王小帅

王小帅

  撰文、编辑/马驰

  王小帅在电影榜中榜颁奖典礼上获得了“00年代最具影响力人物奖”,他从远在重庆的拍片现场急急忙忙地赶到天津领奖。说到这个奖项对他的意义,他说:“得到这个奖说明还有人在关注我的电影吧。”和其他的第六代导演一样,王小帅也经历了一个从“地下”到“地上”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他始终在坚持表达自己,他的影片一如既往地关注家庭和父子关系,无论是《青红》还是《日照重庆》,只是他现在把自己的身份从一个只拍艺术片的导演转变成了独立电影制作人。有坚持就会有妥协,于是,在他的影片里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明星,《日照重庆》里的王学圻、范冰冰,新片《我十一》里面的乔任梁和闫妮。他说:“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怎么样把电影拍得好看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艺术电影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坚持”

  记者:您在今天的电影榜中榜颁奖礼中被授予“00年代最具影响力人物”,您的影响力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更多的是来自于您对艺术电影的执著追求?

  王小帅:我觉得我的执著是来自于一个电影人对于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权力的追求。从90年代初开始,这种独立的表达已经开始存在了,通过创作者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么多年以来,有的人还在做,还在坚持,但是中国电影的大方向还是市场化的、商业化的,无论资本还是观众都在追求一种娱乐化的电影模式,越来越缺少独立表达和社会批判的意识,这对电影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趋势下,创作者的独立表达越来越被忽略。我的片子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文艺片,它更偏向于独立制作或者是严肃电影。目前的趋势,这种类型的电影市场并不是很好。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也算是刚刚开始吧,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刚起步,可能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时间才可能去对影片的多元化、类型化去进行深入的发展。但是现在还不行,所谓的艺术电影还没有形成市场。

  记者:您把自己定位于独立电影制作人,其实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并不冲突,美国很多独立电影也能取得很好的票房收益。

  王小帅:对,我们做独立电影业是要和市场挂钩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电影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没有为独立制作的片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渠道。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是有章可循的,比如说美国式的、印度式的、香港式的类型化模式加上资本运作,基本上是一种流水线式的操作模式。但是原创的、强调个人表达的电影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小众的,很容易被资本忽略。资本如果不能进入到独立制作电影这个范畴里面,它就不能推动独立制作电影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没有艺术院线的原因,资本看不到艺术院线能够带来的短期收益,所以没人愿意去做这个事情。

  记者:好看的艺术电影不一定会赚钱,但是不好看的艺术电影就一定没有市场。

  王小帅:我觉得一个好的电影市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电影类型的细分化,包括艺术电影和严肃电影都应该有它们相应的传播渠道。但是,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这种相对小众电影的传播渠道还不是很健全,所以一谈到艺术电影,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不赚钱。现在大部分院线的排片基本上都是从商业上去考量的,和美国的商业院线很像。但是在美国或者是欧洲除了商业院线以外,他们一直有一条辅线,那就是艺术院线。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商业电影的投资和回收基本上靠大院线,其他的艺术片、严肃电影则会在艺术院线放映并取得一定的市场收益,当然,他们也会有一个很精准的投资和市场回报的计算。这样的艺术院线的体系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我想这也是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一个障碍。

  记者:中国电影这种大规模商业化的发展背景下您怎样坚持电影的艺术化理想呢?

  王小帅:其实现在的观众好像都希望每个导演都做同一盘菜,我觉得挺失望的。观众总是觉得你是导演,你为什么不去拍谁谁谁那样的电影。其实我是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眼光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电影,而不是一直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商业电影的冲击。

  记者:你觉得除了院线和观众,中国艺术片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小帅:中国的艺术片不需要改变,相反,我觉得更多需要的是一些艺术片导演的坚持。有很多人在现在的市场状况下会坚持不下去,确实很艰难,这么多年以来得不到认可,一味地坚持,可能人家会觉得你不识时务。这是现在中国艺术电影问题最严重的地方。

  “我觉得把商业电影理解为妥协是一种肤浅的看法”

  记者: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才刚刚起步,您觉得这种快速发展带给您这样的艺术片导演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王小帅:总体上来说这个市场还是不健全的,前10年因为某些原因,大家都没有市场,只是在讨论能不能做的问题,当其他的行业都在转制的时候,电影一直都没有动,等到人们开始认识到电影也是产业的时候,国家也开始有一些政策之后,商业资本开始大规模地进入电影行业。直接带来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位导演都可以进入到这个工业体制当中去,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导演,他们可能要像我一样去独立拍摄自己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往往很难得到重视。我还算是好一点,还有人在关注我的东西,但是基本上年轻的导演在这样的体制下很难获得机会。

  记者:中国电影票房今年很可能会突破100亿,但是您还是认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王小帅:100亿可能还是一个起步,不知道将来中国电影市场会饱和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开始转型,可能要到500亿或是1000亿的时候大家才能够想到电影不只是生意还是一门艺术。其实在电影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大家就应该认识到电影既是商业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只有两条腿走路,同时发展,这个市场才是良性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市场还是不健全的。

  记者:其实无论艺术院线还是独立制作都需要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能形成,就算是艺术电影的受众也需要在大规模商业电影的市场里逐渐培养起来。

  王小帅:我是不反对商业电影的发展的,但是现在衡量一部电影的标准几乎都是从商业上进行考量,但一部电影在文化、艺术上的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单纯从投资回报上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是不公平的。

  记者:其实从《左右》开始您也在探索一条商业和艺术结合的电影路线?

  王小帅:其实我第一部能进入市场的电影是《青红》。那个时候我觉得既然有机会进入市场,我就试一试《青红》这样的电影,但并不是说我开始进入商业就意味着我开始模仿那些赚钱的类型电影,那样对我来说太简单化了,不具有挑战性,我想尝试的是在市场里继续坚持自己的东西,看看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虽然很艰难,但是我逐渐地开始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我的片子在单拷贝票房收益上还是很高的”

  记者:《日照重庆》是一部好看的商业片还是王小帅的严肃电影?

  王小帅:其实大家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都会觉得,这部电影挺商业的啊!但是很多人对我有一个刻板的印象,觉得我就是一个艺术片导演。《日照重庆》的制作方式还是以我为主导的,这部片子还不是一个工业化的作品,还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很有可看性。商业电影有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独立电影则是以导演为主,以导演的艺术表达为主,可能在这方面《日照重庆》会被大家误解为一部不够商业的电影。

  记者:《日照重庆》现在上映的版本和刚开始剪辑出来的版本有些不一样?

  王小帅:一开始剪辑出来的那个版本节奏是非常快的,从商业的角度考虑得非常多。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已经有了一个好看的基础,不在乎节奏的快慢。现在这个版本里面充满了过程和悬疑,这是好看的点,如果忽略过程直接进入事件反而显得过于粗暴。

  记者:谈到商业电影,就必然会谈到票房,带着票房压力拍片会不会就不那么自由了?

  王小帅:是。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平衡点,怎么在一个商业操作模式里面,来坚持自己的东西。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影,最吸引人的还是影片的创意。其实不光是我们,美国电影业也会出现创意匮乏的状况,别看他们大片不断,但是他们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好在美国有大量的艺术院线有大量的独立制作的导演,这也是科恩兄弟这样的独立电影人能够夺得奥斯卡的原因。他们已经变成了美国电影原创动力的代表。这是美国电影走过来的路,我们将来可能也会更加重视独立电影吧。

  记者:对于那些想要坚持自己电影理想的导演来说,妥协是唯一的出路吗?

  王小帅:现在中国电影行业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游戏规则,已经形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模式。如果一个导演不能马上适应这种玩法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

  记者:您对《日照重庆》的票房有什么样的期待?

  王小帅:这几年我的片子在进院线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商业电影的认识,好像只有特定几种类型的电影才够商业,这就直接影响到了电影在院线中的排片。导演、制片人、发行和院线的关系在决定着观众能在电影院里看到什么样的影片。以我的经验,一些影院的经理会先入为主地觉得某些电影可能不行,当他们没有信心的时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拷贝数量的减少。《青红》300多万的票房,只用了36个拷贝,如果是一个商业片的投放模式的话,可能要上到1000个拷贝,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的话,《青红》的票房可能就会到千万级。有的时候拷贝投放得少,直接决定了你的票房不可能取得大的突破,这也直接会让人误解我的片子票房不好。但是如果换算成单拷贝票房收益,我的片子的票房还是很高的。

  记者:《日照重庆》的拷贝数量现在有多少?

  王小帅:肯定比不上一个大的商业片,大概有400个拷贝吧,比我上两个片子好得多。

  记者:如果《日照重庆》票房数字不尽如人意的话,你还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电影理想吗?

  王小帅:我是虱子多了不怕痒。拍了这么多年的电影了。当年《冬春的日子》和《十七岁的单车》不能进入院线的时候我觉得损失的是观众,大量的观众可能会错过中国电影发展的某些阶段。现在也是,我的片子拍完了,上映了,我只能说交给市场吧。其实有些时候不一定是观众不愿意看,宣传很重要,不单单是媒体的软宣传,还有公司的投入。《日照重庆》这样的片子如果宣传不到位,那么它的受众必然是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