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新年音乐会12月底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0/11/17 17:33:1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上半场《长征组歌》感人肺腑  1964年10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上将肖华,以独创的“三七句、四八开”的体例格式,写就气势磅礴、令人振奋的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长征组歌》

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长征组歌》

  新年音乐会12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与全国人民共迎新年

  1934年至1936年,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完成了一次前无古人的万里远征;1937年至1945年,伟大的中国军民以一次血荐轩辕的决绝,谱写了一曲坚贞不屈的抗日凯歌;两段首尾相连的历史,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苦难深重和饱受屈辱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走向。

  1939年4月13日,一首《黄河大合唱》于简陋的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从此“咆哮的黄河”化身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迅速传遍大江南北;1965年8月1日,伴随着“红军不怕远征难”那气势磅礴的诗句,一曲《长征组歌》开始家喻户晓;这两大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套曲数十年间成为华夏子孙共同的精神纽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2010年12月29日,第六届“辉煌中国”新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演,战友文工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交响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团的300名艺术家组成的超大规模演出阵容,将联袂上演两大红色经典首次胜利“会师”的佳话,届时首都观众将第一次领略这两部原汁原味的红色经典作品交相辉映所散发出的荡气回肠的永恒魅力。

  上半场《长征组歌》感人肺腑

  1964年10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上将肖华,以独创的“三七句、四八开”的体例格式,写就气势磅礴、令人振奋的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4月,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李遇秋4位作曲者,根据《红军不怕远征难》,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大型套曲《长征组歌》。1965年8月l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宫礼堂首次公演引起巨大轰动,连演三十余场场场爆满。1975年10月,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力推《长征组歌》再次复排公演,一举创造了连演四十多场的奇迹。《长征组歌》一时间成了全国人民争相学唱的对象,《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等唱段在民间迅速流传。

  《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词汇,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性的壮丽史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

  下半场

  《黄河大合唱》激情四溢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燃遍中国的1939年。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有感而发于1939年1月创作出《黄河》词作。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连续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创作出《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两位词曲作者用感情饱满的笔墨,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凝聚了艺术家们心血的两大声乐作品都意味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回忆和历史,是一个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代名词。在21世纪的今天,《长征组歌》和《黄河大合唱》所赋予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仍然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之林不竭的宝贵精神源泉,相信这两大被称为“中国合唱音乐史奇迹”的作品首次同台,一定能唤起观众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