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滨片场给演员讲戏
导演王滨在片场拍摄里三层外三层
中国士兵指着边境线对俄罗斯老人喊道:不要过界啊
女物娱乐讯 12月18日,隆冬时节,零下30度的气温,由山东影视剧中心打造、张新建担纲总导演的电视剧《知青》在黑龙江边陲城市黑河热拍,5个多月的拍摄接近尾声。1月初将转战辽宁旅顺。女物娱乐独家探班黑河拍摄地,与导演王滨对话。拍摄条件的艰辛,以至王导不止一次地感慨,我们比农民工还辛苦。
黑河拍摄 始料未及的寒冷
拍摄过《北大荒》、《闯关东》(A组)的导演王滨,在黑河拍摄不是第一次,但当时都是在冬季之前完成拍摄。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进入12月份的黑河如此之冷。在气温零下近30度的片场,王滨裹得是里三层,外三层,即便如此,一天下来,人也冻透冻僵了,以致他感慨,我们真得比农民工还苦。
采访中大家无一例外提到零下35度和零下42度的拍摄。王滨导演说他提前给演员打过预防针,“你可能会冻哭的。”演员们不信。在夜间拍摄知青们在电线杆上安装瓷炉的戏分,为了营造大烟炮的氛围,即在7-8级大风的情况下,把地上的积雪吹起,旋转起来如沙尘暴一般。当时演员的脸上瞬间结冰,满脸生疼,眼泪很快流了下来。脸上全是冰,不敢动,蘸了些温水,进屋缓了一会儿才好些。有位演员的手冻着了,不让大家帮忙搓,第二天肿了起来。”
难度大 几乎涵盖所有的自然灾害
《知青》转场多,群戏多。王滨导演讲道,“我们要拍森林大火,暴风雨中的麦收,暴风雪中架线,遇到狼、熊、兔子等等,遭遇沼泽地、泥石流,几乎所有能出现的自然灾害都出现了,都是大戏,难度比较大。”问及集中这么多元素,会不会有些太刻意。王导说,“剧情需要一些矛盾冲突,当然我们会尽量合理化。实际上当年知青的故事也许比这儿还要复杂的多。我们只不过选择的是一些典型的、戏剧化的情节。像大烟泡冻死人、森林大火烧死人、知青们缺少维生素晚上看不到,这些都是真实的事情,只不过现在都集中在一部戏中。”
80后理解60后的知青
在拍摄中,王滨经常给演员们一遍遍地讲戏,力求让他们能更真实地体会当年知青的情感和心境。当然他也不无担忧,“即使我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拍摄,我们的演员如此努力,也不知能否让当年的老知青们满意,这些孩子能否诠释出那种年代的特质。不过我想说,他们已经尽力了。我没有赶上上山下乡,但我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中,都有这方面的经历。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我都有经历过。”怎样让演员跟着他的思路带着他们到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们怎么说话、语气是怎么样的。80后的人想像60年代的人,只有理解了才能演出来,才能把他更准确地表现出来。王滨一直在尽力做这样的事情。
《知青》涉及的群戏非常之多,男一班,女一班,一出场就是一个连,王滨说,“每个人都有台词,都有态度。同样一页纸的拍摄,这部戏就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不是说有多难,而是很麻烦,要把故事讲清楚了。每个演员都要有镜头,比正常戏节奏要拍一些。在我们的剧中,狗也是一个角色,有情感。有狗的戏份几乎拍摄了一个月,基本拍完了。”
不是拍戏 是玩命
在这么艰苦的拍摄,王滨对自己的团队很是赞赏,“大家的心态都很好,我挺感动,都齐心协力想把剧拍好,否则白受这么多苦了。有一天天气预报说的是零下28度,现场30度的温度计都冻爆了,用工业温度计测是零下35度,收工时接近零下38度。因为我们是在荒郊野外拍摄,离市区20多公里,相对气温更低一些。即便如此,现场同志们都很兴奋,有一股与恶劣气候搏斗的乐观精神。我问,怎么办,回答拍呗。我常感慨,我们不是拍戏,是玩命呢。说实在的,我真的是挺感动,很心疼他们。很多人挣的并不多,他们为了心中的梦,不为名不为利。我们的行业,可能不次于高危工作,甚至更辛苦。”
适逢《知青》在中俄界河黑龙江的冰面上拍摄,剧组架几个铁炉,支一个帐篷,大部分演员都是工作状态中,冷了就去烤烤火。午餐是面包牛奶香肠,听说剧组这样已经吃了20天。对此王滨的解释是:“排队打饭吧,100多人至少半个多小时,天冷时,饭很快就凉了,还不如弄点快餐。大家中午时烤面包和香肠,轮流吃,只能说是填一下肚子。日光很短,黑天早,只能赶工,大家都没有怨天载道。此前我们也是打过预防针的,来了,就得抱着吃苦的精神。”
《知青》剧组横跨8个省市拍摄,行程近1万7000公里,可以说遍布祖国的东南西北。最多时达380人出场,一般保持在170人的出场人数。据悉,《知青》预计年前完成拍摄,力争2012年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晨风/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