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中国首个全球覆盖的专业纪录片频道——央视纪录片频道(CCTV-9)将正式开播。对于“半死不活”,在市场上几乎已无立锥之地的国产纪录片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针强心剂。
国产纪录片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吗?
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记者:频道播放的片子会关注当下社会的尖锐话题吗?
刘文:不会,毕竟不是新闻频道。频道的定位是“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片子更多会反映中国人积极的态度、人性的美好和特有的智慧,用国际化的方式展示中国形象。
记者:最怕总看到重复的片子,开播后每天会有几个小时新节目?
刘文:4个小时。每晚8时至12时是首播,次日重播。其实美国的国家地理等纪录片频道每天的新节目也就是6个小时,4个小时对一个刚开播的频道不算少。只不过,美国采用大循环制,也就是半年后才会重播,我们开播三个月后会尝试大循环。
记者:阳光卫视也尝试大量播出纪录片,但由于缺乏资金,片源有限,主要靠引进海外作品,无非换上中国主持人和中文字幕,以至于光看节目表的话,会以为这就是个国外纪录片频道。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海外购片会占多少?
刘文:20%。为了确保片源会加强国际合作,首播计划里有《美丽中国》(6集)是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合作的。我们找到共同关注的选题,分别拍摄素材,素材共享,各自剪辑,版权分割。我们拥有中国市场版权,他们拥有海外市场版权。其实,海外机构也是在国际市场上募集资金拍片,合作既能解决资金,也能解决片源。我们会把央视自制的大型纪录片销售到海外市场。
记者:大型纪录片的拍摄起码1年,有的需要3年,如果80%是本土纪录片,而且耗资巨大,哪儿找这么多片子去?
刘文:长、中、短片子结合。大型片子的确拍摄时间长,我们实行制播分离,只有50%的片子是央视的制作团队来做。其他的除了海外购片,还从全国省级电视台、城市电视台、民营公司购买。已经开了好几次会了,有的是我们定选题他们拍,有的是他们现成的,也有他们策划再拿给我们看的。中短片子主要靠购买。
记者:央视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来考核频道业绩,但这个频道收视率应该不会高,为了提高收视率进而获得广告,会不会降质量求效益?
刘文:这个频道会面向高端广告客户,广告形式也会不同。说实话,我们当然希望广告收入高,这样会有更多钱拍片。但其实收视率和广告未必正相关,比如央视二套收视率不靠前,但广告在各频道中排第二名。
记者:央视一套、二套、四套、七套、十套、十二套都有自己的纪录片性质栏目,如《见证》、《探索·发现》等。纪录片频道会不会把这些栏目都收归麾下?现在有哪些导演在这个频道?
刘文:曾想过合并,但毕竟纪录片栏目和纪录片频道的要求相差很大,就放弃了。目前,央视过去大型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如《故宫》《颐和园》《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再说长江》《森林之歌》等的导演、副导演都在纪录片频道。RJ188
追访
专家三问
今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提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其中要求各级电视台播出中外纪录片比例不得低于7∶3。现在,央视纪录片频道也即将开播。
政策也出了,频道也开了。对于这背后传达出的国家对纪录片的重视,大家的喜悦自不必言,但各种善意的担忧、质疑和提醒也随之而来。“这消息就像一股春风,春天虽然还没有来,春风已经吹皱了一池春水。”五洲传播中心国际部主任井水清用了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比喻。
内容敢不敢针砭时弊?
当频道需要承担对外窗口的作用时,纪录片会不会只报喜不报忧?
“如何平衡对外与对内的关系,这很难把握。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不可能太复杂,这导致对外时纪录片会更简单。”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吕新雨的眼里,央视纪录片的传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贯是关注社会、人文和人本身,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但从历史和人文传承角度来看,纪录片更多的功能是对内而非对外。如果只关注国家形象建构本身,只拍歌舞升平,对当代中国社会关注不够,削弱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那纪录片最重要的社会批判功能就不能发挥,所起的社会作用就十分有限,对国内纪录片生态的发展也难以起到帮助。”
对此,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景錡点得更犀利:“目前中国观众不是知性型而是娱乐型,Discovery频道都公开承认他们就是做娱乐化的纪录片,央视作为国家台肯定不能这样。那么他敢不敢把现实中尖锐的问题拎出来?”
带动繁荣还是一花独放?
对于目前国内纪录片,特别是电视纪录片栏目的生存状态,刘景錡坦言“很不好”,大部分电视纪录片栏目生存困难,投入多产出少,“电视广告养不活,国家也不补贴”。曾几何时,纪录片是衡量一个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刘景錡说,这在讲收视率的当下中国,“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状况”。
而央视扯起这面大旗,让不少业内人士喜忧参半。“过去纪录片都是见缝插针的游方和尚,现在总算是有个庙了,有几个菩萨和一堆念经的和尚,可以吸引感兴趣的香客。”刘景錡打了个风趣的比方,“而且不论从人力、财力来说,央视都有能力来做好这件事。”但他同时也担忧:“就怕央视带来的不是整个纪录片市场的繁荣,而是一花独放。就像做体育台一样,央视财大气粗一出手,地方台都没的做了,因为拼不过,独家转播权你有钱也拿不到。”他认为,这无疑不利于纪录片行业的成长,“央视是水平高的主力军,可是光靠主力军是打不赢仗的,你还得有民兵、地方部队和群众啊。”
“有更多的竞争者才是国际上纪录片频道普遍的生存模式。”井水清说,“但市场总得先被托起来,别的机构没有这样的实力和号召力,而央视有品牌有资金,可以进行2到3年的市场培育,等到市场培育起来,资本自然会趋利而来。”他建议央视先行一步,而后政策层面再放宽些,让地方台也加入到频道模式的竞争中。
受众少能不能收回本钱?
纪录片受众少,要谈赚大钱谈何容易。国际知名的纪录片频道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都有自成一套的“致富秘笈”。以Discovery为例,最主要的收入有两块,一是频道落地费,身为付费频道,40亿观众群为其带来了一笔可观收入;二是衍生品如DVD、图书、带有频道LOGO的玩具等,这些产品的销售构成了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有办法省成本:三分之一节目是自家人马打造,三分之二依靠网罗各大洲的才俊完成。“拿Discovery请中国导演拍片为例,50分钟一集最多只花15万美元,而同样的作品请他们本国导演可能要花到50万到100万美元。”刘景錡说。
当然,要谈这些不仅央视纪录片频道距离遥远,对于整个国内纪录片行业都言之过早。“先看看频道开播后的操作再谈其他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特别要看开播后半年、一年,那才是见真章。”专家和观众一样,焦急等待着。RJ188
链接
1993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和央视《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遍地开花,但因收视率低,随即又纷纷下马,至90年代末陷入低潮期。
21世纪初,电视纪录片复苏。央视十套、上海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金鹰纪实频道等陆续开播,但至今尚无一家呈现出在全国范围内的绝对优势。此外,电视纪录片栏目也零星出现,但收视率,说到底还是资金,始终是最大的发展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