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
本报讯 以创作《北京一夜》《把悲伤留给自己》等歌曲而风靡70后与80后的台湾著名音乐人陈升最近由接力出版社推出了其创作的中文简体版图书《阿嬷,我回来了》,陈升在书中首次描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老百姓的生活故事,其中有许多散文篇什,直击读者的心灵。
相对歌星,我更愿成为作家
在此之前,陈升已经出版了好多本书,但他依然不满足,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陈升对记者说,“我更愿意一辈子当一个写作人。如果有机会给自己写墓碑的话,我一定会暗示人家:这是一个写作的人,不是歌星,我不需要这份阿婶阿妈都认识我的虚荣。”
新书《阿嬷,我回来了》,将他的读者扩大到了音乐受众之外。去年,该书在台湾地区率先出版后,与龙应台的《目送》一并成为台湾地区近年最受欢迎的散文集之一。因为这本书特有的泥土味、纯真感以及平易近人的温暖感,让很多人想起了当年不富裕的日子里平凡而快乐的生活。对于读者而言,阿嬷已不再是一个特指的人,而是一种精神象征。“我永远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因为我的阿嬷总是在门前等我回来。”陈升说。
提到对写作的兴趣,陈升说,“我的阿嬷生了4男4女,爸爸排行老大,我也是老大。在成长过程中,我看着一个一个姑姑叔叔打好行囊,离开家乡求学工作,姑姑叔叔们不断迁徙到不同的地方,也不断把一箱一箱的家当寄回来。这些箱子,里头装着满满的来自都市的书,便成了我的文学启蒙。一个读小学的乡下小孩,在堆满杂物的仓库里,慢慢从书中汲取营养,是一种很美妙的事情。现在的小孩子很难再有这种经历了。”
歌词写不尽的,都写到了书里
对陈升而言,书是音乐的延伸。这本书,竟然都是在上各类访谈节目的等待中完成的。“我本来只是想写一点儿小草小花的故事,后来想起小时候,那些小草小花都跟阿嬷在田里的故事有关。有天要录像一下午,等的时候很无聊,我想,那就写作好了,于是就开始了。那个下午,居然写完了一个故事,也就是菟丝花那篇。”
陈升对阿嬷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不难发现,阿嬷这个身影在陈升20年唱过的许多歌里反复出现:在《一百万》里,阿嬷等着孙子赚一百万回来给她买新衣;在《阿春仔他阿嬷》里,阿嬷日日夜夜盼望着去南洋当军夫的阿公归来。唱过了这么多的阿嬷,陈升觉得话还说不尽,“歌词写不下的,干脆写成书了!”
陈升说,“我阿嬷不识字,不太会表达情感,有时候也蛮无厘头的,但是却有她自己的生活智能。”他说:“这本书是要送给那些跟他一样,不急着长大,并想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用自己的生活步调过活的人们,用流行一点儿的话来说,这本书,也是慢生活的啦!”
《阿嬷,我回来了》是陈升“家人四部曲”的第一部,他计划用4本书记录4位家族长辈及家乡花草、虫鱼鸟兽和特产,反映童年的幸福生活,后面还有阿公、阿爸、阿母,每本书的角度都有不同。
本报记者 周凡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