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中国远征军》:历史记忆索引

2011/3/1 12:33:2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杜聿明和孙立人之争在《中国远征军》中处理得性格鲜明,两个典型军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处理手段,凸显不同派系军人的不同行事方法。如果说杜聿明和孙立人的冲突,属于黄埔军人与美式军人的理念冲突,那么杜聿明和史迪威的矛盾,可以说是两种国家两种环境下的极端性格冲撞。

主演黄志忠

主演黄志忠

《中国远征军》真实重现战争场景

《中国远征军》真实重现战争场景

《中国远征军》尊重历史

《中国远征军》尊重历史

战斗场面精彩惨烈

战斗场面精彩惨烈

  特别企划/女物娱乐策划组 文/刘杨 天虹

  《中国远征军》注定是一部慢热的剧,太多的铺垫才能展开一步步的惨烈情怀、悲壮胜利。因此,从故事去说,这部剧不可能设计出悬念的剧情、紧张的节奏感,它给观众看的,是历史,而非故事。《中国远征军》的主旋律风格和它的故事相得益彰,在完整的基础上夹杂着创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清晰认知和历史感官,非一家之言却博众家之道。那一段段或明晰于历史,或隐匿于乡野间的故事在创作者的叙述中娓娓道来,给所有军迷和观众带来的,是一段生动的关于史实的近身展露。

  重现 ,滇缅战争各将领特色

  《中国远征军》中近乎全面地展现了参与其中的国民党军官将领,虽然没有太多篇幅去刻画性格,但是典型特征还是予以保留。因为错误决策而在后世备受诟病的杜聿明将军,在《中国远征军》中却有了客观和正面的描写,在备受歧视的联军中力求中国军人自尊而矫枉过正,对最高长官毫不妥协的坚持己见,对爱将的痛惜难过,同时还有恃宠而骄的狂傲个性,虽然演员在相貌上和杜聿明将军相去甚远,但却保留了他的鲜明个性。

  相比较,有“醋酸乔”称号的史迪威在剧中却显得温和了很多,那种尖酸刻薄的个性没有太多表现,虽然剧中的他也说出了那段中国将官不可救药的名言,但更多体现出的是一个不了解中国军人不了解中国政治的平庸外国指挥官形象,过于信任英军,对战情估计不足,和孙立人在将官任用上的冲突,完全从本国利益出发的思考问题方式,在观众眼中,近乎反派。不过,电视剧中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下层士官的爱护和欣赏,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对国军士兵不遗余力的赞扬,也都有全面的表现。

  孙立人的沉稳个性与立场尴尬在《中国远征军》中用了大量篇幅去表现,其儒雅斯文一面则略有不足,孙立人将军的身份与经历,让他能够用美国军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中国军人的事务,同时又保持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尊重下层士兵,合理安排战术,进退得当,有智慧有胆识,这些特性在《中国远征军》这部剧中都有浓重的渲染表现。

  戴安澜将军在剧中则重点突出了他的英勇与忠诚,如果说孙立人代表了一种新风格军人,那么戴安澜则是剧中黄埔军人的典型代表,有着中国传统忠臣良将的特征,又因其悲壮殉国的结局,成为这部剧中最大煽情泪点。代表了保定军人风貌的罗卓英将军,在《中国远征军》中则表现得较为单一,就是杜聿明和史迪威矛盾之间的调和角色,其实罗卓英在温和中也有自己的个性,权衡利弊中有着属于自己的担当,但做为配角,自然没有太多篇幅可发挥。

  野人山,中国远征军永远的痛

  野人山,因为留下第五军累累白骨而被中国人所熟知,这片缅甸最北方的原始森林,一直到2009年还不曾被开发,当年远征军为了摆脱日军同时尽快回国,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造就了抗日战争中最残酷最沉重的一场悲剧。《中国远征军》用了非常大的篇幅直面了这场人间惨剧,让野人山一段成为剧中最重的悲情一笔。电视剧用了两条线索来表现这段悲惨经历,避开了杜聿明一支,而选用韩绍功跟随的戴安澜200师,和追赶大部队的杨文和女兵们。电视剧中采用了很多回忆录中的细节,比如远征军们发现空地不少枪支摆放整齐的士兵尸体,经检查发现是新二十八师一个团的牺牲之处,这段就是取材自孙立人派手下寻找杜聿明时候发生的事情。尸毒与粮食不足、遭遇战,都有着可信的亲历者讲述经历。最残酷的一幕还是安排在伤愈追寻大部队的杨文与女兵相遇的一节中这段,真实中的野人山女兵们幸存下来的极少,电视剧中在表现这些女兵时,是整部剧中煽情最甚又是最伤情的部分。

  矛盾,将领之间的分歧纠葛

  野人山让杜聿明饱受耻辱,留下心中永远的伤痛。因此,即便在后来他的回忆录中,论及滇缅战争一段,仍然不能平息心中怨气,矛头直指史迪威,对罗卓英也颇有微词。在这样的心情中,当时杜聿明固执己见坚持择路野人山,也就成了顺其自然。《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曾说,炮灰团们明白杜聿明的做法,因为中国军人“想回家都想疯了”。但是这样的后果却残酷到了极致。《中国远征军》中借谢孝彰之口说出黄埔军人的无谓牺牲,虽然是用反派身份去说,却是这部电视剧对第一次远征军失败寻找的内部原因之一。杜聿明和孙立人之争在《中国远征军》中处理得性格鲜明,两个典型军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处理手段,凸显不同派系军人的不同行事方法。

  如果说杜聿明和孙立人的冲突,属于黄埔军人与美式军人的理念冲突,那么杜聿明和史迪威的矛盾,可以说是两种国家两种环境下的极端性格冲撞。两个同样顽固同样锋芒毕露同样偏见的军官间,代表着各自国家利益相关,自然会撞击出更多矛盾与争吵。《中国远征军》中对此有着极为详细的刻画,包括他们背后更高层的政治博弈也有解读。

  疑问,远征军中的军统身影

  也许是为了表现出国军内部的明争暗斗,做为纯粹军人代表的韩绍功,和做为变质军人代表的好友谢孝彰,在《中国远征军》这部剧中成为国军的光明与黑暗,对立的典型。但谢孝彰从一个军人转变为军统的过程中,把军统塑造成正人君子所不齿,避之不及的恐怖组织,却难免让观众产生疑问。也许因为孙立人将军最终的悲剧结局,和保密局(军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这部描述远征军历史的故事中,军统也成为了反面典型。

  事实上,在远征军中,军统的影子的确无处不在,但绝非全是负面形象,其中新三十八师有七名军统女译电员,在撤退途中与日本人遭遇,保护人员全部遇害,七个女兵被追至山崖处,全部跳崖,无一投降,以身殉国。

  抗战县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腾冲失陷这段故事,在《中国远征军》中,以韩母重建小学被炸引出开端,只有200余名士兵的日军,轻而易举占据了这片不设防的土地,从此开始了腾冲百姓的抗日岁月。腾冲抗日就不能不提到抗战县长张问德,《中国远征军》中除了穿针引线的人物外,爱国官军均给予真实姓名和真实事迹,保持了绝对的尊重态度。张问德自称“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以一篇《答田岛书》流芳千古。和平时期,他恬淡名利,修身齐家,做德高望重的开明绅士;战乱时期,他挺身而出,治国平天下,接替逃跑的官僚们,成为不屈服的抗日县长;战争胜利后,他又功成身退,平静度过余生。中国抗日史中,多亏了有这样的人物,才没有让全体读书人羞杀。

  章东磐书中曾经评价,以一死殉国的愚忠在中国不少,德才兼备又有智慧的人却太少。张问德不畏死,又能在力挽狂澜中起作用,代表了中国士大夫风骨与处事。《中国远征军》剧中对《答田岛书》一段有着详细叙述,日本人的信中提出“和谈”,目的是表现自己“爱民”,迷惑腾冲人民。而张问德的回信却一针见血,用事实举出腾冲沦陷后百姓的灾难,并表示“和谈”只有在战争结束的基础上才可能办到。既摆脱了日本人劝降书中的圈套,又为国人增长了强者气势,体现出一个传统读书人的过人智慧与铮铮铁骨。

  原型,穿针引线的影子人物

  韩家三个孩子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代表了当时抗日的不同阵营,其中主人公韩绍功是中国中层军人的缩影,通过他可以引出名将们的出场,同时又可以顾及到远征军中下层士兵的精神风貌,通过韩绍功这个人物,顺其自然的把200师和新38师联系到一起,因此韩绍功就像《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一样,集中了各个不同时期国军将官们的缩影,比如在200师紧密跟随戴安澜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就有着鲜明的以郑庭笈为原型的痕迹。

  韩绍功的弟弟韩少臣以医生身份出现,在腾冲失陷的时候他选择留在腾冲,与日本人打交道。剧中,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名医,日本有他的恩师,他爱的女子,因此他对日本很有好感,而在日本他处处接触到的都是礼貌与修养的日本人,也让他不肯相信日本人会如何狠毒野蛮。但是现实很快打碎了他的友好梦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日本梦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虚无缥缈。韩少臣的影子原型是腾冲当时的名医张德辉,张德辉也曾经留学日本,是抗日县长张问德的好朋友,在腾冲失陷的期间,他也做为医生,为日本人治过病,因此在腾冲解放后,枪毙汉***的审判中,他也险些被卷入其中。《中国远征军》用韩少臣这个人物代表了日军占领下一部分中国人的思维和特色。

  尊严,异国他乡的誓言无声

  《中国远征军》中设计了一段杜聿明与孙立人的对话,杜聿明警告孙立人去印度的话,会让中国军人受辱,孙立人坚决表示肯定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电视剧设计了一句经典台词:尊严是在自己心里,别人拿不走的。——用这句话点出了孙立人的性格特色,令观众动容。

  杜聿明宁可走野人山而不去印度,有着自己的偏执,但孙立人的选择同样冒了很大风险,去印度则意味着有可能被当作难民对待,最终的整编有可能让中国军人成为英美的雇佣兵,以后能不能回到祖国都是个变数。应该说,所幸有着孙将军这种人物,既有智慧谋略,又有信仰的军人。他不卑不亢的态度让中国军队在骄横的西方人面前,保持了属于中国军人的尊严。

  隐瞒,仁安羌大捷的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