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枪》热播 龙一酝酿续集:我最喜欢杨小菊

2011/3/11 12:05:3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如今剧播过半,本报记者专访《借枪》原作者龙一,让他来解读剧中人物,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龙一:地下工作者除了完成任务之外,日常生活是他们主要的经历,只有通过日常生活塑造并揭示这些人物,才能还原历史的实际。龙一:小说《借枪》是2007年发表的,等到今天才出版,就是为了沾电视剧的光。

  《借枪》热播。尽管孙红雷走了张嘉译来了,尽管剧中主人公游刃有余的泰然变成了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的尴尬,尽管龙一本人和剧组一如既往地低调,但《潜伏》积攒下的口碑与人气,使得《借枪》一经开播便话题不断。如今剧播过半,本报记者专访《借枪》原作者龙一,让他来解读剧中人物,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趁热打铁,浙江卫视昨天也放出消息,打算定制独播《借枪2》。《借枪》出品方张静表示,目前的确和卫视有了初步合作意向,但具体事宜还需要进一步协商。“《潜伏》和《借枪》都是独立运作的项目,风险很大。定制剧能减少营销环节的风险,如能成真,当然最好。”

  两个配角是惊喜

  最爱杨小菊

  《借枪》播出过半,从记者了解到的观众反响来看,剧中配角慢慢抢走了那个另类地下党熊阔海的风头。一位是饰演安德森的张子健,一位是饰演杨小菊的李乃文,都是亦正亦邪的角色,小坏,但不阴暗。龙一说,这两个角色是《借枪》给他的最大惊喜。

  记者:剧中,我们总能看到熊阔海纠缠于琐碎的家事中,同时兼有他与裴小姐的暧昧情愫。你是否在这部《借枪》中赋予更多的家庭伦理与现实意义?

  龙一:地下工作者除了完成任务之外,日常生活是他们主要的经历,只有通过日常生活塑造并揭示这些人物,才能还原历史的实际。

  记者:小说中的裴小姐是个外表柔弱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女性,而电视剧充分放大了她的贪财,并因此产生不少笑料,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龙一:对裴小姐这个人物的再创造,是《借枪》人物谱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她热闹性格的背后其实是离家的孤单,找不到志同道合者的悲伤和自我保护的无奈。她同情革命者,被熊阔海表面吊儿郎当实则认真革命的精神吸引,所以一直陪伴在他左右。这个人物身上还有一重深意,就是“全民抗战是如何形成的”。你想,连裴小姐这样“落后”的女性都心向抗战,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记者:据说你最喜欢的角色是杨小菊?

  龙一:(说起)这个角色,编剧太有创造力了。原著里虽然有点喜剧色彩,但绝对不是现在这样子。文艺青年做了公务员,他的趣味和欲望放到现在都很常见。李乃文演得也很棒。我们事先知道李乃文的台词好,表演出色,但没想到他对杨小菊这个人物研究得如此透彻,表演得又是如此收放自如。

  为写“枪”去看枪

  一看就是7小时

  龙一一直老实待在天津,他曾花了十年时间,研究被他开玩笑地归结为“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的古代生活史,之后转而研究近代城市史。昔日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了他小说的细节处。在写《潜伏》时,他曾在家里做土炸弹,这次创作《借枪》,依然做了不少疯狂的事。

  记者:听说你在写小说时,经常为了追求真实做实验。写《长征食谱》,在家煮过皮带;写《潜伏》,在家做土炸弹。这次写《借枪》又干了哪些傻事?

  龙一:我专程去过中国军事博物馆,研究日本的“歪把子机枪”,盯着展览的机枪足足看了六七个小时,弄得博物馆的保安都紧张起来。小说中,远距离狙击的设计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如何完成对射击距离的测量。如果这个细节解决不了,狙击事件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读者的怀疑,进而读者就会怀疑整个故事。这个问题的解决,我是从中国古代算术学里找到的,这个方法叫“望敌远近法”。通过试验,我发现这个方法和计算公式确实可靠。这些实验让我从生活细节或技术细节支撑起我的故事。

  记者:《借枪》的电视剧已经开播,而你的同名小说本月才上市,这与一般先小说再影视的顺序不同,似乎是借着电视剧的影响来推广小说?

  龙一:小说《借枪》是2007年发表的,等到今天才出版,就是为了沾电视剧的光。

  记者:大约100天的拍摄时间里,据说你有一个月一直待在片场,难道只处于一种“观棋不语真君子”的状态?

  龙一:我既不懂编剧,也不懂摄制,剧组里全部都是专业人士,我发表意见只能给大家添乱,那样做叫“不智”。我到剧组是去休息,因为那里不用自己做饭,环境又好,大家各忙各的工作,没有人会打扰我。

  本报记者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