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闫然
本报讯(记者 薛姣)这年头,如果一名新锐导演能在圈内迅速引起诸多话题,靠的不是炒作和低劣的搏出位,他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记者近日与导演闫然取得了联系,他敞开心扉,从小生活的不如意、大学毕业被上帝垂青得到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再到追求刺激走上电影行业,一连串令人感到不屈、匪夷所思的生活经历造就了闫然如今电影作品中强烈的时代气息。
瞄准现实题材
青年导演往往会给自己固定于一个风格模式之中,由这个风格模式,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在闫然的两部作品中,一部立足于当下人性,一部立足于过往变革,虽时代不同却流露出相同的正反对比。
“《幸存日》表现的是富人与穷人之间极不对称的生活状态,从矿工们的生死与矿老板的腰包之间,能够激起大家的一些共鸣。而《云下的日子》里,城市人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生活变迁迅速,相比于乡下生活有着无尽的优越感,这些都是赤****摆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导演闫然是这样解读两部影片的现实元素。
两部作品中之所以能够带有强烈的现实元素,依赖于闫然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的新华社记者经历。然而在闫然心中,从小家境的不好造就了自己只有拼命努力,靠自己改变生活的想法更坚定了他用更理性、更冷静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环境变迁。
“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间,我一直在做记者,这个行业让我觉得非常荣耀,并且还有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写东西,我很珍惜。”闫然非常看重自己10年的记者经历。当时大学刚毕业的闫然并没有料想自己可以如愿获得新华社的青睐,只不过是不妨一试的思想改变了闫然的人生。
跟随陆川拍《南京!南京!》
面对令他人艳羡不已的工作,闫然直言自己是一个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人。从2003年开始,闫然便反复问自己,自己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比起做一名记者什么才能让他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问题困扰了闫然很长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我疯狂地看电影,《教父》、《美国往事》、《日瓦戈医生》等,我都看了几百遍。一下班回家,我就开始看电影,沉浸在里面,那给了我另外一个世界。”也正是这份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渴望,闫然试着给老朋友陆川打了个电话,“那会儿他正在筹备《南京!南京!》,我就跟他说,我跟你拍这电影去,他说,来吧,非常欢迎。我就开始在陆川那边做文学策划,跟着陆川的2年,我学到了很多。”跟随陆川拍摄《南京!南京!》的8个月,不仅让闫然了解了很多拍摄电影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一位并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这8个月的经历更坚定了闫然弃笔从影的想法,随后闫然正式向新华社提出了辞职,开始了自己电影的理想之路。
看好宁浩的未来
两部电影上映后,一些影迷在说影片有些情节过于接近现实。对于这点,闫然表示自己的电影就是希望能和观众产生共鸣,影迷有这样的声音必然是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的,这让自己很欣慰。
中国现实题材的电影就像开在戈壁上的玫瑰花一样,好作品太少,更缺少观众的共鸣。对此闫然导演深有体会,“我之前做新华社记者,对于现实题材有很多素材和积累,拍起来比较擅长。中国电影产业现状是病态发展,我们看到了票房的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畸形。像《唐伯虎点秋香2》、《大笑江湖》这样的,在我看来它们都不是电影,只是视频。只是来骗骗钱,没有故事和表达。”与此同时,对于新生代电影导演,闫然很是看好宁浩,“我看好他,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表达,还有能与观众共鸣的东西,我希望他坚持自己,在电影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