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演出盛况空前
“今晚,工体!今晚,鲍勃·迪伦!”这两句饱含激情的喊声成了昨天微博上的一大热门“口号”,两句话里同时还带着强烈的优越感———这说明你在北京,而且已经买到了票。今年5月即将满70岁的鲍勃·迪伦,因一曲《答案在风中飘荡》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并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影响了包括披头士乐队在内的一大批著名歌手。继4月3日在台北开唱后,鲍勃·迪伦昨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的首次中国大陆个人演唱会,引发了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粉丝的追捧与热议。
成都商报记者 乔雪阳为您报道
盛况空前
“黄牛”纷纷“找票”
在昨天的微博上,鲍勃·迪伦的语录成了转发的热门———“所有伟大的表演家都拥有一双饱含深意的明眸。就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想成为这样的演奏者。” 除此之外,便是关于演唱会的动态。没买到票的博友叹道,“票早抢光了,我是不是应该现在去蹲个点什么的?”买到了票的则欣慰“很多人认为今晚可能是70岁的鲍勃·迪伦在北京的最后一次演出,会吗?”
据悉,在工体附近的东四十条地铁站口,从昨天下午开始就已经布满了“黄牛”,手握大把钞票到处问“有退票吗?”
音乐人自然也不能闲着。高晓松在微博上转发了一句自己在电台里听到的主持人妙语,套用《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模式:“How many you and how many me does a lifetime allow to meet?”(有多少个“你”和“我”,用尽一生才能相遇)
别凑热闹
你真的熟悉鲍勃·迪伦吗?
在这沸沸扬扬的热闹之下,也有不少冷静的声音。高晓松不由感慨:“今晚工体去不去看啊?万一灯塔熄了火多幻灭呀!纠结……”意指生怕自己亲眼看到心目中的偶像后,因为和想像的不同而有所失望。
而著名乐评人张晓舟则更加犀利地指出,自己毫不怀疑迪伦在北京工体和上海大舞台会爆棚,但这是出于人们“见证传奇”的虚荣心———“资深乐迷即使对迪伦没多大感觉,也会想着去了个心愿,而有钱人会当做去赴一场上流豪宴,就像是奢侈品牌来京沪开旗舰店一样,不捧场好像自己就没存在感。”
作为对比,张晓舟还提到了著名的滚石乐队,说到这支被誉为“摇滚活化石”的传奇乐队第一次到上海开唱时,观众八九成是外国人。“迪伦在中国大陆,不管是对乐迷还是对乐坛,似乎都谈不上有多大影响。”
这个论点得到了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的印证。当各大媒体四处采访,询问大陆音乐人有谁都受到了鲍勃·迪伦的什么影响时,丁武直率地表示:鲍勃·迪伦一点儿也没影响到我。乐评人郝舫也表示:“据我所知,鲍勃·迪伦的CD在内地的销量并不高。一般人只知道他的《答案在风中飘荡》。”难怪张晓舟会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迪伦是一个“70岁的、陌生的年轻人”。
台湾地区文艺圈对鲍勃·迪伦要熟悉得多:余光中效仿他的作品,写下名作《江湖上》;赖声川当年驻唱时也爱唱迪伦的歌;罗大佑的书架上竖着厚厚的《鲍勃·迪伦歌词集》;陈升曾表示———“对我们来说,迪伦是神……”
现场热度
郑钧:最近看过最感动的演出
昨晚,鲍勃·迪伦在北京工体馆登台亮相,北京观众终于得见这位传说中歌坛“活化石”的庐山真面目。鲍勃·迪伦的舞台简单到极点,而绝大多数观众也并不知道他到底在唱什么歌,不少人都是在“打酱油”。
没有大屏幕,没有任何舞美灯光的装点,拉起一块大幕布当背景,这就是鲍勃·迪伦演唱会的舞台,简单到极致。整场演唱会鲍勃·迪伦都没说一句话,只是在演出最后介绍了自己的乐队,不过他每唱完一首,观众们都会爆发热烈的掌声,而他的吉他和口琴则变成了激发观众热情的重要武器,每当迪伦开始吹口琴时大家的掌声和欢呼声就会响起。
昨晚演唱会的上座率几乎有百分之百,不少音乐人都到场追星,记者在观众席中发现了何勇的身影。很多人通过微博发表评论,迪伦的音乐实在让人“插不上嘴”,即便现场有大量欧美观众,但也几乎没有观众合唱的情况出现。在迪伦演唱时,记者周围的观众有人是一副认真听讲的表情,有人则低头玩弄手中的手机,在微博上发评论,称自己是来打酱油的。不少观众都一边看鲍勃·迪伦的演出一边发微博,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知道他在唱什么”,还有人称自己周围有观众在“打小鸟”,甚至有人在现场通过手机上网搜索“鲍勃·迪伦”,估计是对这位老先生了解实在太少了。
中国摇滚界明星何勇、郑钧纷纷前往追星。郑钧更是连发几条微博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这是我最近看到最感动的一场演出,你预期着看到一尊活化石,但你看到了一位充满力量的战士,没有华丽的舞台灯光,只有真诚的歌者本人,音乐本人,时光本人,沧桑本人。”“鲍勃大人的演唱会我坐在外场最普通的观众席,除了他的心以外我没有看到或听到别的,但那就够了!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向。”
看
BOB DYLAN
迪伦的大半生,追逐时代,审视时代,推动时代而终被时代所追赶,以至于我们常常只能看着他的背影。
第1张面孔 民谣歌手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在大学开始唱民歌时改名鲍勃·迪伦。他的民谣生涯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的。1961年1月,鲍勃·迪伦第一次以自己的这个“艺名”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酒吧登台献艺,用口琴和吉他模仿伍迪·格斯里。在签约CBS唱片公司后,迪伦崭露头角。一年后,迪伦跟随制作人改签哥伦比亚公司,随后的两年间他推出了收录在《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放任自流》《时代变了》和《鲍勃·迪伦的另一面》这三张专辑中。1963年和1964年,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成为民谣国王。
第2张面孔 摇滚斗士
1965年,受到披头士等摇滚乐队的影响,迪伦用时髦的西装和尖头皮鞋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在接受采访时也越来越“没正形”。此后两年,迪伦开始沾染药品,而他的词作也越来越晦涩难懂。1966年的一场车祸让迪伦开始远离聚光灯,而他的音乐风格也再一次地发生了改变。1967年的《约翰卫斯理哈丁》专辑突然之间回归了温暖抒情的乡村民谣,而歌词也不再犀利地直指社会现象。
一块滚石 四张面孔
第3张面孔 游吟诗人
民谣是迪伦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诗意的歌词则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他的歌词完全能够脱离曲调而被当作诗作来阅读,而他的文学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传记里独立成章。
1976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外界的各种褒奖没有使迪伦沦陷,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1996年,在艾伦·金斯堡的大力举荐下,迪伦被诺贝尔奖提名。自那之后,迪伦又数次被提名。
第4张面孔 万人迷
从女性角度看,迪伦年轻时的形象是“万人迷”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他的私人生活并不如上世纪60年代其他摇滚歌手那么混乱,每段都有可以追究的故事感。
迪伦的第二张唱片封面上的女孩是他的初恋女友苏西·罗图洛,他们在一个雨后的街头相拥而行。
而当时的民谣歌后琼·贝兹则是迪伦最重要的一级阶梯。迪伦成名之后,两人的感情日益变淡。迪伦很快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萨拉。迪伦和萨拉的婚姻从1965年一直维系到了1977年,萨拉陪他走过了车祸和之后的复原,并为他生了四个孩子。 1977年,他们还是离了婚。
此后,他又和一位叫卡罗·丹尼斯的伴唱者有过六年的婚姻。在他的孩子眼中,他也是个“疯狂、自闭、孤独的只关心自己的音乐的人”。据***
读
BOB DYLAN
答案在风中飘荡(歌词节选)
“三流歌手,二流作曲,天才诗人。”有人这样评价鲍勃·迪伦。那么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首最广为流传的歌词吧!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好汉/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道海/才能在沙滩上入眠/炮弹要飞多久/才能将其永远禁缚/答案在风中飘荡/一座山峰能矗立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那些人还要活多久/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一个人能多少次扭过头去/假装他并没有看到/答案在风中飘荡……
听
BOB DYLAN
最经典的10首歌
如果你不熟悉鲍勃·迪伦,那么,记住一件事就够了:他是个诗人,他对音乐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如诗般的歌词,令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旋律成为同等重要的部分。他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例如尼尔·杨、大卫·波维、娄·里得、布鲁斯·斯普林斯丁、约翰·列农等摇滚明星,在乐坛有着无可撼动的历史地位。2008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一点足以说明许多问题。
No.1 《答案在风中飘荡》1963
No.2 《暴雨将至》1963
No.3 《像一块滚石》1965
No.4 《我们中的一个必须知道(迟早)》1966
No.5 《重返61号高速公路》1965
No.6 《手鼓先生》1965
No.7 《别想太多,没事的》1963
No.8 《就像一个女人》1966
No.9 《敲开天堂的门》1973
No.10 《相思病》1997
(乔雪阳 整理)
说
BOB DYLAN
美国诗人、“垮掉的一代”之父艾伦·金斯伯格:我从印度回到美国西岸那会儿,有人给我放了张唱片,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
郑钧: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鲍勃·迪伦的不少歌词已经写入美国的小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