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B+侦探》剧照
导演:彭顺
主演:郭富城、廖启智、张兆辉
观影评分:70.3分
观影地点:国瑞城百老汇影院
观影时间:5月4日
观众提问:
片尾郭富城大哭了一场,这是为什么?千万不要说是因为泽少的死而伤心,那也太幼稚了。
导演揭底:
因为谎言而后悔。片中家辉的人生就是被谎言而毁掉,而陈探在对峙时,对家辉撒谎说,我是你妈妈,导致人格分裂的家辉认为泽少是“姐姐”的替身,所以打死了泽少。当陈探再听录音带回放的时候,发现因为自己一时说谎而害死了泽少,所以追悔莫及而流泪。这才是影片的真正主题:因为一个谎言而毁掉了一个人的一生。
在撇开怪力乱神的作用力之后,《B+侦探》能够通过一起连环凶杀案的侦破过程,最终却引向青少年成长环境对其心理状态影响这样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博大命题,已经实属不易。因此尽管在实行过程中,稍有瑕疵,也都属可原谅范畴,更何况从整体水平而言,彭顺的功力依旧未减当年。
当然,假如与前作《C+侦探》做纵向比较的话,《B+侦探》输在故事线索相对单薄,叙事结构凌乱,缺少必要的衔接点来引导观众一步步坠入编导精心设计好的悬疑布局,种种逻辑设置也没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不过比较起内地刚起步的惊悚类型片来说,无论是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以及光线、音响效果配合方面,《B+侦探》无疑都高出了不只一筹。不过该片配音水准不高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情绪,而太大声的音效,虽然惊悚效果颇佳,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剧情本就该有的张力,实在有点失策。 □赵猪
■ 观众评语
78分 虽然不如《C+侦探》这么完整顺畅,彭氏兄弟的惊悚片还是华语一流水准。
70分 后半段陈探的思想活动太多了,影响了全片的节奏,也让揭开谜底的环节显得牵强。
70分 比《C+侦探》少了几分悬疑,多了太多的惊悚,有点故弄玄虚。臆想的桥段太不切实际。
65分 惊悚效果不足,剧情漏洞百出,建议彭氏还是坚持鬼片,不要轻易尝试推理。
60分 破案靠冥想,没有线索伏笔,充分说明中国人不太适合写推理。
■ 导演释疑
陈探是真凶?那是乱来!
:被杀的妙龄少女毒犯,舌头割掉后埋藏的地方为什么要插一朵玫瑰花?
彭顺:因为这个少女被凶手当成假想的“姐姐”,在她身上投射了爱意,这朵玫瑰花代表的是一份爱。
:影片一开始说凶手连续杀人却不留下任何痕迹,手法甚至像警探,影片后来为什么没有解释这个凶手的经验从何而来?
彭顺:其实对我来说,片中的凶手并不算高明,他用的杀人方式都很简单,又不是什么高科技犯案,所以用不着过多解释他的杀人技巧。
:谭耀文饰演的卢警探,在医院出现之后怎么就不见了?
彭顺:本来拍了谭耀文后续的戏份,但因为电影的时长有限,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配角上,所以都剪掉了。
:为什么结尾陈探看到杀他父母凶手的照片会这么吃惊,是为续集做准备吗?
彭顺:的确,这里为《A+侦探》埋下了伏笔,我已经构思好了下一部的剧情,会讲谁杀掉了陈探的爸妈,而且他的爸妈其实是毒犯,我打算在《A+侦探》把这条线扩充起来。
:有观众认为,如果凶手是陈探本人也许更有创意,自己调查自己的另一种分裂人格。
彭顺:我也曾想过这样设计,但最后感觉不合理,也不适合陈探这个角色的个性。如果真那样拍,可能观众看完之后会骂我神经病,乱来。
:有些人觉得你更适合拍鬼片而不是推理片,你认为呢?
彭顺:国内不能拍鬼的题材,所以我这次没有拍鬼片。话说回来,我可以用拍鬼片的技术和手法去拍推理片,电影的语言有一套方法,怎样拍都能把你们吓倒。而且其实我觉得人比鬼更可怕。至于适合拍哪一种影片,我觉得对我来说都一样。
:这部戏审查的时候被删减得多吗?
彭顺:有少数血腥镜头被剪掉了,但是整体剧情没有改动。其实血腥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我卖的是故事。
:部分观众觉得《B+侦探》没有《C+侦探》好,你觉得呢?
彭顺:对我来说这不重要。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没有好好想一想凶手的杀人动机,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悲剧,这是最重要的。
:有观众表示这部电影的推理性和逻辑性不是那么强,你怎么解释?
彭顺: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凶杀和推理,片中谁是凶手,我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了观众,不需要太多推理就能知道。我真正想说的是人性的悲剧,一个人的人生是从哪里开始错的,他为什么一步一步变成凶手?我希望大家看完后,心里能留下一点思考。
■ 幕后花絮
●片中郭富城在图书馆寻找精神病学书籍的时候,有一个镜头闪过了一本书名叫《24个比利》,这是一本美国历史上经典的多重人格真实案例。这本书为导演提供了不少灵感。
●郭富城脖子上戴着一个佛牌,而廖启智也送了一个佛牌项链给郭富城。在泰国,这是人人都有的护身符,为保平安所用。泽少把自己的佛牌给了郭富城,所以最后没保住自己的平安。
●导演在片中安插了至少5个“秘密”,等待观众去推理,但现在不能透露。导演打算等影片在内地和香港上映都结束后,专门撰文揭晓影片“谜底”。
采写/本报记者 牛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