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经典电影《大决战》: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

2011/6/8 6:33:4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电影《大决战》至今仍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军事鸿篇巨制,影片包括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也可以分别独立成篇。1986年我拍完自己独立执导的第二部戏《雷场相思树》后不久,八一厂接到军委的任务,开始筹拍反映“三大战役”的大型战争故事片。

揭秘经典电影《大决战》: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

揭秘经典电影《大决战》: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

揭秘经典电影《大决战》: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电影《大决战》至今仍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军事鸿篇巨制,影片包括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也可以分别独立成篇。电影投资高达1亿,动用的军队超过500万人,对于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描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将众多人物及复杂场面进行鲜明的刻画,也让它受到各界追捧,先后获得百花奖、金鸡奖等奖项,如今仍有不少军事迷为之动容。

  主创访谈

  李俊:我是一个“自问自答”的民主导演

  作为国产军事大片的标本,《大决战》三部电影各有一个首席导演。作为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唯一老导演,李俊成为《大决战》的总导演,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这部电影的质量。日前,90岁高龄的李俊导演接受新快报驻京记者的专访,深谈了这部投资1亿的军事大片在成形过程中的故事。

  “国家订货”

  我绝对有信心!

  八一厂的领导决定让我拍这部片,因为他们相信我可以胜任。有人说要去上海找老导演,要不要在军队里找一个导演,最后大家研究决定,《大决战》全部用部队演员,指定我当总导演。叫我干,我就干,当时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我有自信。一个人一定要相信自己,这样才敢想敢干、敢打敢拼、敢比赛,不相信自己就等于零。

  战争的风格,你知道什么是军事吗?那就是流血的政治,故事性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就像我的《回民支队》,在生活上是真的,但在艺术上不一定是真的,《大决战》要真实到参战双方都能认可。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当政治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要采取军事,强迫你来办事。枪、炮、飞机,我们什么都有,各野战军的装备差别大,要调查研究。《大决战》基本上把海陆空全都用了,大概花了一个亿。有人说《大决战》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因为它动用的兵力、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庞大,没有一个电影舍得花这么多钱,拍《大决战》的钱是军委批准的,不是我自己随便能拿到钱的。花钱都有会计,他们都按照事情的不同一笔一笔专门记好。

  “自问自答”

  艺术也要有创作的民主

  《大决战》拍摄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因为把文史剧本讨论完后,又开始写导演台本,再之后又在一起研究,研究好了就按剧本拍,如果拍摄中有问题了,再回来研究,再改再拍。几个首席导演都是跟我合作过的,杨光远是我导演的影片《归心似箭》的摄影,韦廉是《归心似箭》的副导演。

  三个首席导演都跟我关系非常好,如果关系不好就没有办法工作。关系怎么能够好呢?开诚布公,有什么意见就说出来,我们中间不存在想要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我为什么写一个“自问自答”?当时我想了很多问题并自己做出了回答,如果想到新问题,也马上加进去,然后把这个东西交给我的三个首席导演来看。自问自答就是让他们来看看行不行,我不能强迫他们,不是我怎么说,你们就一定要怎么做。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是正确的,就按照我的来,如果觉得不对,就提出意见一起商量。我所有拍过的电影,都是与摄制组的人员把剧本研究得很清楚了,然后才开始拍摄的。大家伙拍的时候,事前已经讨论过了,实际工作时意见就少了。

  艺术也要有创作的民主,比如说,你的意见打5分,我的意见也打5分,你说说我用谁的?我用你的,不用我的,因为我们都是5分。用你的有好处,人家以后有什么意见都给我提,我就可以集中大家的意见。有人说创作上是导演中心论,这不是自己能规定的,要拿实际工作表现证明自己是中心,叫人家听了心服口服。

  比如摄影就不一定要听导演的。有时候选外景时,摄影选了一个,我也选了一个,他说那个好,我说这个好,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我听他的吗?我可能听他的,因为整个环境的气氛都要靠他来把握,他能更专业地利用光线,云彩的变化衬托出某个场景,比如我们要拍一个晴天,如果没有白云就显得很冷。于是我们大家都等着,等到云慢慢飘过来了,我们就喊开拍。

  “自问自答”摘录:

  李俊导演长达19页的自问自答中涉及了电影的方方面面,从立意到票房,从化妆到道具,语气十分真诚,像是在与各位导演讨论问题。

  问:要江青好,不要江青好?

  答:要好。如果不要,一方面在领袖身旁缺乏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受观众责难,说我们不敢写。要写江青,要写林彪不是一个人的想法,我问过十几个人,特别是年青人,他们回答问题时都是不加考虑地说当然要写。

  问:参加三大战役的部队很多,写谁不写谁好呢?

  答:三大战役上起毛主席下到每个战士都是功臣,如果按这个原则找平衡去照顾,恐怕就照顾不完,特别对那些在战役中已经牺牲的同志尤为如此……

  问:有的同志说这是一部纪实性影片,不能用闪回、叠化、回忆等技巧,你认为如何?

  答:这些想法是对的,如果用得不好、不统一会破坏影片的风格……但我认为仍然可以用,如果失去了这些手段……就等于自己束缚了自己。

  海选演员更偏爱新演员新面孔

  选知名人物的演员时,最好要形神兼备,选一般演员时最好注重朴实。选明星是最好的,为什么呢?他是明星,就能保证你的影片不会有大的失败,因为他有经验有把握,这是好的一面。任何问题也有不好的一面,缺点是你看得太多了,觉得太熟了。我就不喜欢选老演员,喜欢选新演员,就像我拍《归心似箭》选斯琴高娃参演,当时她是内蒙古文工团的报幕员,我的副导一看觉得她不错就用了,后来她红了,直到现在。刘晓庆也是我第一个找她拍电影的。

  《大决战》的一般演员很好办,都是特型演员。所有的演员我都很满意,他们都是特型演员,当时专门把全国各地的特型演员都找过来了,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这些人物都演得很好。

  有人说,林彪曾经“坏”过,但他原来是好的,我们从实际出发,他在哪个历史阶段是好的,我们就不能否认那个阶段的成果。后来不好了,我们才否认他。在他好的阶段,我拍电影就一定照拍。这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地来讲故事,他的老部下都觉得很满意。

  细节见真知

  我要求拍得有诗意

  我要拍戏,我就研究镜头怎么处理,怎么调度,研究好了,我不在现场指挥,我拿个板凳拿一壶茶,让我的副导演来指挥,如果问我怎么样,我说搞得不错,就让他继续搞。拍《农奴》时副导演帮我拍分镜头,我指点他什么地方要改。这种事情很好,自己也不费力,何乐而不为呢?

  《大决战》我不可能自己独自导,我个人不能分开到三个地方去,主要在后方看他们拍摄的样片,“自问自答”把我的意图给他们交待得很清楚。拍回来的样片如果拍得不好,哪些戏处理得不好,就让他们重拍,然后我在北京再看。

  基本上没有不满意的,有些地方可能会对我的镜头要求吃不透。比如拍看见战场对面的国民党在调戏一个妇女,她撒腿就跑,解放军拉着她跑,这时国民党一枪把战士打死了。这个女的就不跑了,抱着战士的脖子。你说这是什么意思,这要让观众去看,我不说了。在战争里面,这些地方都带着一定的诗意的。

  再有辽沈战役中,部队深入到了敌后,有很多女的译电员,国民党兵说“交枪不交女人”,“啪啪啪”把人都打死了,我就喜欢叫一个女子坐在椅子上,她的长头发垂下来,有一种美感。这就是国民党毁掉的美的东西,这就是诗意。拍电影时,导演要想到观众在画面以外没有想到的事,这样才好。

  亲自采访聂帅

  领导人都很重视《大决战》

  聂帅(聂荣臻)是《平津战役》的领导人之一,作为《大决战》的总导演,我亲自去采访了他。我当时给他讲了这部戏的具体安排,那时聂帅年纪已经大了,他自己说了一些后,还特别强调让我再去找找参加三大战役的人,因为那些人还会给我提一些意见。

  江泽民同志也关心这个事,也有合影的照片,还有我采访聂帅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我给那些演领袖的演员说戏,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真实,不能做作。另外,台词要清楚,要读得明白有感情,每一个演员都必须做到。

  电影成片后,邓小平等领导人要观看并接见我们。我说我还没有吃饭,旁边人说你去首长那还能没有饭吃?当时我就坐在邓小平后面,他给了我根烟抽,很长的嘴,那是领导平日抽的烟。首长说,今天就不留你了,这是规定,首长不能用公款请人吃饭,但你可以抽抽烟,可以喝点茶。

  个人简介

  李俊

  李俊于1951年从影,先从事纪录片导演。1959年与冯一夫合导《回民支队》取得成功。“文革”前,李俊的代表作是《农奴》,这部描写西藏农奴命运的影片拍得气势雄伟,感情深沉,色调浓烈,激起强烈反响。“文革”中他与人合导《闪闪的红星》也广受好评。1979年,李俊执导的《归心似箭》描写抗日联军某部连长掉队后所经受的金钱、死亡、爱情的考验,表现他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的精神。影片拍得质朴、自然、真切、动人,令人耳目一新。之后,他执导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别具特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担任了三部6集大型史诗影片《大决战》的总导演,为保证这部巨片的总体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晓雯视点

  相敬如宾的李导夫妇

  90岁高龄的李俊导演思维清晰,只是耳朵比较背,这一度给采访带来很多困难。能面访到李俊导演,最要感谢的就是他的夫人杨光玉老师。“其实我为他推掉很多采访,因为他的耳朵听不清楚。”最初联系采访时一直是李导的夫人杨光玉老师打点一切:“你都要采些什么内容,我让李导准备一下。”因为单位安排李导检查身体,所以采访时间推了两次。最后敲定正式采访的那次,记者到达八一厂干休所大院门口时,电话那头居然是李导的声音。可想而知,悲剧了,因为几乎从来不接电话的他根本听不清我说话。到传达室一问,原来杨老师与保姆外出买菜去了,于是我决定就地等等,结果一等就是两个半小时,等待期间去敲门也没有人回应。

  李俊导演让我在身边坐下,每一个问题我都要对着他的耳朵大声问。为了让他听得清楚些,我也选择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李导对自己写的“自问自答”最为重视,因为那正是这位导演“民主”导戏的铁证。采访期间,李导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而他的选择一定是听取负责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的意见。李导很喜欢讲自己的戏,虽然我们集中于电影《大决战》,但李导常常会说到自己别的作品中去,他还特别指向墙上那首他写的歌词,真想不到,李导因为那一首歌就进了音乐家协会。

  李导手中有一个放大镜,用来查看杨光玉老师为他准备好的材料。桌子上有李导创作《大决战》时写的“自问自答”,有拍摄期间他给演领袖的演员们说戏的照片,还有与其他导演、中央领导的合照,他心很细,照相时,他要求胶片一定要放正,不然里面的人就倒过来了。采访中,杨老师也会为李导的回答做一些补充,那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夫唱妇随,给人一种举案齐眉的温暖与感动。

  故事梗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军事巨片。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三次决定性的战役。创作者在双方统帅部门的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战役指挥上完全忠实于历史史实;在细节描写上、战争场面上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适度的渲染、铺衬,因而使银幕形象在巨大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片既描述了双方统帅及高级将领的思想、感情、性格,也表现了下级军官、士兵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性格,而且在描述中避免了脸谱化、模式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是军事指挥决定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大决战》

  出品时间:1991 年

  制作方:八一电影制片厂

  总导演:李俊

  编剧:史超、李平分、王军

  主演:古月、苏林、马绍信

  陆续推出

  《闪闪的红星》

  《百色起义》

  《血战台儿庄》

  《邓小平》

  《大决战》

  拍《大决战》展现国家实力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军事巨片。

  创作者说

  听韦廉导演讲述背后的故事

  ●人物介绍:韦廉,《大决战之平津战役》的首席导演。

  1986年我拍完自己独立执导的第二部戏《雷场相思树》后不久,八一厂接到军委的任务,开始筹拍反映“三大战役”的大型战争故事片。那时厂里的三位编剧赶写《大决战》的文学剧本已经“苦干”近两年,很快就要拿出来了。1987年9月上旬,导演班子正式确立,为了保证影片拍摄质量和速度,厂里决定起用老导演,执导过《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等片的老导演李俊任总导演,其他三部影片各设一位首席导演,再根据拍摄的情况分组拍摄,《淮海战役》的首席导演是蔡继渭,《辽沈战役》的首席导演是杨光远,我负责最后一部《平津战役》。

  挖掘历史时发现很多趣事在接到任务后的一年里,各位导演的首要工作是查阅有关的回忆录、文献和文件,并拍摄有关历史人物、场景和遗址,采访了战役的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我们曾经去采访一位老前辈,请他讲平津战役中的罗瑞卿,当他向我们说到“罗瑞卿骑了一头骡子来了”,当时我们很奇怪,因为读这位前辈的回忆录,书中明明是写着“罗瑞卿骑了一匹高头大马”,忙问是怎么回事,结果说是因为“高头大马好看”。这就说明史料不完全是真实的,也可以被创作。

  挖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平津战役与另外两个战役不同的是,前两个战役是以打为主,一仗一仗打,一地一地夺,而“平津”是有打有谈,军事较量和政治交锋交错,二者互为制约,在情节的推动上就特别地注意对战略方针的全局把握。有了投资还要懂得如何“花”

  拍“大片”有时是国家的需要,它必须展现国家实力,所以要有国家的支持。这不是中国才有的,前苏联拍《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日美合拍《虎、虎、虎》等都是国家参与投资的。《大决战》应当是个最明显的例子,虽然1949年后一直有人想拍这个题材,但是始终没有拍成,一直到国家支持了才可以投入,这样的片子没有国家投资是拍不了的。

  但是搞大制作并不代表挥霍浪费,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银幕上可听可见的地方,钱要舍得花又要节约花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拍摄《大决战》时,担任群众演员的士兵每人每日补助2元,后来拍摄《大转折》时,每人每日补助6元,钱少得可怜,一个人买一斤包子都不够。但如果拍摄一个万人场面,部队从驻地开拔到外景地一天,干部拍摄现场定位一天,实际拍摄一天,等样片一天,再加上返回驻地一天,共五天,不算后勤保障,光制作费就30万元,这个数目就相当可观了。这还是军委特批,地方厂就不止这个数目了。所以怎么制作、如何花钱其实是“大片”把关的重要问题。 (媒体)

  相关链接

  真正的鸿篇巨制

  《大决战》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拍群众达15万余人次。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