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的父亲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儿子为什么那么做。(电视截屏)
柴静
九个多月前,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驱车回家的路上,将一名叫张妙的女子撞倒在地,下车后他看到对方试图在记录他的车牌号,就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张妙刺死。案发后第三天,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前去自首,今年五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终审判决对外公布,判决词写“该犯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处死刑”。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遇害人张妙也入土安葬,药家鑫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停止。8月2日和3日,央视记者来到药家鑫和张妙的家中,与他们的家人进行了对话。
张妙父亲 很同情药家鑫父母
张妙才二十七岁,是两岁孩子的母亲,事发时她在一个麻辣烫店打工,住在父母家,一个简陋的连电灯都没有的小房间里,她下葬后父母把她所有的物品都焚烧了,家中也没有摆放女儿的照片,这是一个家庭难以面对的痛苦,它并没有在药家鑫执行死刑后得到解脱。
柴静:药家鑫被执行的那天,很多人都挺高兴的,但我不知道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张平选(张妙父亲):我也高兴,但是我过来再一想,对他妈他爸也是觉得有点同情。
柴静:但是您也失去了孩子?
张平选:我对你说个实话,我还有两个孩子,我必然还有依靠,药家现在没有一点依靠了,就那一个孩子,我不知道药家鑫他妈他爸这人究竟是个啥心情,咋想。
药家鑫父母 后悔送儿子去自首前没问为什么
药家居住的小区是西安华山机械厂的宿舍,修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药家鑫的父亲说,他们一家在这儿住了将近二十年了。虽然儿子药家鑫已经不在人世,但母亲段瑞华仍然保留了他生前房间的原样,甚至随着季节的更替还搭起了蚊帐。
段瑞华在事后最追悔的是,她急急忙忙带着儿子去自首之前,药家鑫曾提出过想吃妈妈做的一顿饭,但当时她没有答应,还有一件事是她没有来得及能够问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柴静:你想问他什么?
段瑞华(药家鑫母亲):我就是想问他为什么要带刀,为什么要这样,你撞了人,你可以,可以报警的,为什么要动刀,我也不理解。
柴静:那你后悔带药家鑫去自首吗?
药庆卫(药家鑫父亲):自首绝对没有后悔过,我后悔的是太匆忙了,应该问问他,这个是绝对后悔的,后悔一辈子,我也想知道他为啥要那样子。
药家鑫父母 后悔对儿子过于严厉
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在微博中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柴静:我看您曾经写过一句话,你说药家鑫从一个懂事的孩子,到一念之差犯下杀人罪,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药庆卫:对,这个东西我就一直想就是不敢承担,他在庭审的时候说我就是,好像是不是我要求他有点尽善尽美。
段瑞华:我两口子为这事儿,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就在反思我们到底哪做错了,给孩子的压力这么大,但是我觉得我想不出我们错在哪了。我现在想的是对孩子太严格了,太严厉了,因为他可能出了这么大的事害怕了,因为小的时候是这样的,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
柴静:他跟外界一直有一个表达,说我爸是不允许我犯错的?
药庆卫:那就是说犯了错肯定回来要说你,因为我记得好多人说我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我是很负责任,也可能这个很负责任过头的话,也可能就叫不负责任。
新闻链接
不要吝惜对孩子的夸奖
在6月7日上午药家夫妇见了儿子最后十分钟。但就在这次见面时,药庆卫仍然有一个让他后悔的细节,在承受了几个月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之后,他用一种激动的方式反对了药家鑫要捐出眼角膜的遗愿。
药庆卫:我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实际上那句话现在想想以后,我说的有些偏激了,应该满足孩子的心愿,我不知道他咋想的,也可能希望借助别人的眼睛再能看到我们。
柴静:如果现在你们父子两个人还有像我们这样的,面对面在一起说话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什么?
药庆卫:我给他写过一封信,我就告诉他,就是说你自己觉得微不足道的事,其实我心里很高兴,但是这个话我没有说,该表现的东西还是要表现,不要吝啬那两句好话,夸奖他的话,我也是对将来或正在做父母的说一句这个话。
柴静:为什么是这一句?
药庆卫:因为咱们每一句话都隐藏着很多类似故事,有些甚至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话外音
我们感谢两个家庭在创伤中向我们袒露内心,让我们看到张家在无辜的女儿逝去之后,仍然能持有宽谅与善良,看到药家父母在儿子伏法之后,继续地救赎和反思。
其实药家鑫已经成年,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责任人,他极端自私的思维个性和极端残忍的犯罪行为,其成因必然复杂,我们很难从一个家庭当中找到全部的答案。不过药家父母承担了他们所说的,不可推诿的责任,就是去反思和总结儿子的人格成因,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家人与他缺乏沟通,过于要求,造成他个性当中的缺陷,而责任教育的缺失,也使他在遇大事时不能担当酿成大祸。
药家鑫案已成过往,但也许这一切对于很多中国家庭仍有启示,就像药庆卫说的那样,我们必须从死亡中有所学习,因为这里有血的教训。 ——央视记者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