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大赛夺得一等奖 展现深圳人他乡之旅

2011/9/7 13:05:4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额尔古纳河、闯关东、历史记忆中的“二毛子”、如今新命名的族群“俄罗斯族”……关注中俄边境边缘种群历史、风情、习俗的DV纪录片《寻根》日前于北京揭晓的首届全国优秀DV作品大赛中脱颖而出,摘取唯一的长片一等奖。

  额尔古纳河、闯关东、历史记忆中的“二毛子”、如今新命名的族群“俄罗斯族”……关注中俄边境边缘种群历史、风情、习俗的DV纪录片《寻根》日前于北京揭晓的首届全国优秀DV作品大赛中脱颖而出,摘取唯一的长片一等奖。这部来自深圳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发生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叫嘎拉湾的小村庄里的寻根故事。

  作者白俊江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深圳,一直从事摄影工作,《寻根》是他第一次“试水”纪录片,没想到却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导的全国DV大赛中摘取金奖。是什么机缘,让他用镜头锁定远隔千山万水的额尔古纳河?上周刚从山西参加颁奖盛典及采风活动归来的白俊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二毛子”的命运无法释怀

  白俊江是内蒙古人,1997年来到深圳工作和生活。都说故土难离,从小在额尔古纳河畔长大的白俊江常常回老家探望亲友。有一年春节回去,与打小就认识的瓦西里闲聊。瓦西里67岁,说话一口河北口音,看起来却高鼻蓝眼像个外国人。瓦西里的父亲当年闯关东,自1916年离开河北一个叫吴庄的村子后再没回过老家,后来娶了俄罗斯姑娘卡秋莎为妻,瓦西里就是原来当地人俗称的“二毛子”。

  父亲临终前告诉瓦西里,“咱是河北人,老家还有三间大瓦房,一定要回去寻找亲人,看看自己的老家,寻到自己的根”。

  在额尔古纳河畔的嘎拉湾村,有着不少与瓦西里共同命运的族人。他们是一个有着黄白血统的新生种群,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过去称他们为华俄后裔,前几年改为俄罗斯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人不中国人,外国人不外国人”的,他们是一直被忽视的一群,有的甚至户籍上标注的是无国籍。双重信仰、双重文字、双重语言、双重节日庆典,百年来他们遭受过许多磨难,内心有着无法释怀的伤痛。白俊江觉得,这段历史应该记录下来,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边缘文化渐次消失,这些承载着往昔难言历史的老人越来越少。

  回到深圳后,白俊江立即着手实施自己的想法,他花了好几万购置摄像器材。凭着一股激情,从未拍过DV的他按照操作说明简单学习了一下,就上路了。2008年3月1日,白俊江从春暖花开的深圳驾车出发,千里走单骑,行程5000公里,开到大兴安岭里,天降大雪,零下三四十度。自己的车子没法开了,他借了朋友一辆车继续往额尔古纳河行进。听起来不免让人胆战心惊,“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林海路面上积雪有2尺多厚,有时路上形成冰面像镜子一样非常滑,汽车曾3次滑下路沟,好在遇有过路车辆搭救,才有惊无险”。

  惦记生命归属的地方

  为拍摄《寻根》,白俊江历时两年,春夏秋冬往返好几次,摄取了40多个小时50多盘素材带。瓦西里父亲离开河北老家至今快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而且早已中断了与老家的联系。寻找自己老家的亲人简直是大海捞针,但是父亲的遗言在瓦西里的心中沉甸甸的,于是他开始在村子里打听早年闯关东的老人,得到一点点父亲的情况后,瓦西里夫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根之途……

  寻找的过程曲曲折折,最终瓦西里夫妇找到了父亲老家的小村庄,与从未谋面的唯一知情的堂兄叙述从前的故事。瓦西里从祖坟所在地捧了一些土带回额尔古纳河,洒在了父亲的墓地上。

  相比瓦西里寻根的喜庆结果,纪录片中同步记录的另一人物的命运却不免凄凉。瓦西里从小要好的朋友瓦尼是一位纯俄罗斯人,育有两个女儿,瓦尼与妻子离婚后一直单身,他一心想再找个妻子生个儿子,用他的话说,就是“留下我的根啊”。后来他看上了刚刚丧夫的达利,想方法接近她,可被她拒绝了。瓦尼在“找老婆”的过程中多次碰壁,借酒浇愁,每天酩酊大醉,酒气熏天,醉生梦死。2010年春节前一天,瓦尼心脏病突发,病逝在嘎拉湾,终年58岁。

  在首届全国优秀DV作品的评选中,由国内电视界权威、专家学者、新媒体专业人士等组成的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落叶归根,故土难忘。每个人都惦记着自己生命归属的地方。DV纪录片《寻根》用饱含深情的视听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寻根故事。中俄混血男子瓦西里和瓦尼几十年来一直苦苦寻找自己的故乡,最终瓦西里如愿以偿,而瓦尼却失望惆怅。该片选材独特,内容丰富,真实感人,叙事脉络清晰,结构合理,构图讲究,音质良好,剪辑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