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李冰冰有不少对手戏
成龙饰演黄兴
胡哥饰演的林觉民
孙淳饰演袁世凯
女物娱乐讯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领衔、北京天鹤信羽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投资出品的大型献礼史诗片《辛亥革命(微博)》已于9月23日全国上映。该片集聚了成龙(微博)、李冰冰(微博)、赵文瑄、孙淳(微博)、陈冲、胡歌(微博)、余少群(微博)、黄志忠(微博)、宁静、姜武(微博)、房祖名(微博)、梅婷(微博)等七十多位明星,该片气势恢宏、叙事紧凑、人物立体饱满、战争与温情画面充满质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曾执导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精品电视剧的著名导演张黎担纲导演重任,意欲以情、以心、以血、以肉再现真实历史,引领主旋律电影突破围城,走向世界。摄影出身的张黎对技术和艺术有着严格的要求,他拍摄的作品在人性刻画、画面质感上都堪称中国影视之最,此次电影《辛亥革命》也体现了黎叔对自我挑战、对艺术不懈的追求。对主旋律历史题材的独特掌控与艺术表现更见功力,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完美展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
艺术新解辛亥革命大概念
从《走向共和》到《人间正道是沧桑》再到这部《辛亥革命》,导演张黎似乎对中国近代史情有独钟,执导《辛亥革命》无疑是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次影像解读。张黎说:“这一百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100年。我们有幸生活在这100年内,看到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民族进入了现代化,人民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然而,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辛亥革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所以,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展示这段历史,讲解这场革命深刻的精神内涵以启示当下,这是我们创作的动力,也是借电影向伟大的辛亥革命致敬。”
张黎表示,所有历史题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讲历史”和“讲故事”的冲突。如何将一个宏大真实的历史拍得有深度、有层次、有力度,让观众爱看、有所思,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历史认知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辛亥革命》的创作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意义上的革命主题,二是主旋律历史题材上的艺术表现。在这部电影里,我注重表现‘辛亥革命’的精神和革命情怀,注重人物心灵的表达、展示 。我努力追求把它做成一部‘战争史诗景观’片,让人们沉浸其中,了解辛亥革命,深切感受到革命背后的牺牲与人格力量。”
美学追求下的人文视觉奇观
和大导演张艺谋、顾长卫一样,导演张黎也是摄影师出身,曾在《横空出世》、《一声叹息》、《大腕》、《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樱桃》、《天下无贼》、《夜宴》、《赤壁》担任摄影,是国内最顶级的摄影师之一。此次担当电影《辛亥革命》导演,张黎独特的电影语言又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为该片打上了“美学大片”的烙印。“一部好电影除了有好故事,还要有好的艺术构思和美学表现。”张黎表示,《辛亥革命》以电影为载体,以重大历史革命为创作本体,美学追求主要体现在战争和温情动静结合的画面上。
片中,钢刀划过,秋瑾热血飞溅到七尺白练如点点梅花的震慑力;硝烟弥漫的战场,炮弹轰鸣、子弹横飞,年轻的士兵在冲锋中一个个倒下,血肉模糊,惨叫声中战争的惨烈跃然画面,如此镜头下的战争暴力美学,令人震撼。此外,诸如回忆同盟会义士场景,才华横溢,青春正浓的林觉民等年轻人在海边戏水,欢快的嬉戏声和悠扬的背景音乐浑成一体,洋溢出逼人的诗意与宁静。再比如,成龙在被炸伤时,脑海浮现出战壕里与李冰冰重逢的画面,李冰冰脱下白帽,长发飞扬;还有,林觉民牺牲后,梅婷将《与妻书》放到孩子摇篮床头,含着眼泪平静地对他说:“这是你父亲写的信”,孩子却童真地呀呀学语。这些似乎静态的画面表现,虽不像枪林弹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却能让一种莫名的忧伤笼罩住每一个观者,穿透心扉。张黎说:“无论战争美学还是生活美学,这部片子我追求的是最大化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写实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助烟火、灯光、服装、道具、摄影的综合运用,创造出电影中的人文奇观和视觉奇观。这种人文景观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露,是人性的温暖与唤醒。视觉景观则是史诗大片风格以及逼真质感的艺术呈现。”
战争真实感媲美好莱坞大片
《辛亥革命》是一部历史大片,更是一部战争大片,张黎执导下的战争场面犹如3D效果,让观众置身其中,仿佛有炮弹在身边炸开,子弹在头顶飞过的真实感。片中有5场战争戏,战争场面在整部影片的篇幅中占去了2/5,野战、水战、巷战交替上演,其画面质感可媲美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让人看在眼里,情绪随之高低起伏。片中多次出现的炮弹装膛发射、成龙指挥士兵躲炮、士兵抱着集束手榴弹舍身炸暗堡等,都让人如临其境,感受着战争的激烈与惨烈。张黎说,“有一个摄影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拍的不够好, 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们很多大场面,都是用纪录片的手法,让摄影机近距离地贴近被拍摄对象,展现人在战争中的表情。通过视觉产生巨大的冲突力,让观众产生强烈的震撼,代入感,从而被吸引,我们追求的,呼吁的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
张黎意欲重回“电影本体”
除了在艺术构思,拍摄手法上,《辛亥革命》鲜明体现出张黎的美学追求,该片造型设计与演员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张黎的艺术品质,使得该片不再是明星阵容下“数星星”的游戏,而是演员演技的一次大爆发。全0多位明星加盟,每一个明星在片中都给观众以“脱胎换骨”的角色感觉。中国电影总体而言,真正动起来的电影不多,这里包括了台词、人物、思想、镜头的去静态化。有思想、有技术、有风格、有情怀的“四有新电影”在中国屈指可数,而《辛亥革命》的动感电影叙事,尤其是演员的自我突破,某种意义上更是填补了中国电影的这项空白。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孙淳、陈冲、姜武这三人的表演。虽然孙淳曾在《走向共和》中演(微博)过袁世凯,此次再演同一角色,在张黎指导下,角色没有单调之感,反而有让人“喜欢”袁世凯的冲动,最典型的表现是其在紫禁城中伸开双臂飞翔,袁世凯因目的达到而几近得意忘形的心理状态被他用一个卖萌动作巧妙表现,既亲切又生动。此外像成龙爆发表现出的男性荷尔蒙,雄性力量、李冰冰女性魅力下的信仰力量、陈冲阴冷怨恨下的母性与无奈、赵文瑄机智勇敢下的国父风采、姜武令人捧腹的喜感督军等都在导演张黎的激发与指导下,集体大爆发,展现出了中国电影很少表现的中年人思想世界与自由情感,令人眼前一亮。
商业浪潮下,中国电影应摒弃浮躁与跟风,在创作上回归“电影本体”,倾注一个创作者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审视。张黎说,“正如《辛亥革命》中的革命主题,中国电影也需要一场‘正本清源’的革命。除了主题、思想,人物、艺术表达,对一部电影而言,美学体系的建立,其实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对一段历史进行审美表达,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还原,更重要的是找到戏眼,寻找到人物的美感。基于此,我希望能借助《辛亥革命》加紧电影本体,重新展现电影的真正魅力。”(JH/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