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柯
太合麦田(微博)公司CEO宋柯近日宣布公司将转型,“从此不签歌手,转型做版权公司”。太麦旗下曾拥有朴树、李宇春、满文军、沙宝亮(微博)等音乐人,但如今能靠卖唱片赚钱的歌手越来越少,宋柯直言,如今歌手不再需要专业的唱片公司,传统唱片公司通过签艺人赚钱的方式已濒临死亡,这是太麦转型的最大原因。
提及不再签约歌手时,宋柯表示:“过去必须找唱片公司才能有良好的录音棚,唱片公司的营销能力也极巨大。”但现在唱片工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不存在。首先音乐制作门槛大大降低了,过去必须找唱片公司才能够有良好的录音棚和强大的制作团队,现在只需要使用各种音乐软件就能轻松制作专辑,“歌手录好歌,一上传就行了;歌迷要听歌,一下载就行了。”
其次,歌手的营销门槛也降低了,唱片公司为了包装和推广一个歌手投资很巨大,例如打榜、做活动等,但如今微博就可以代劳一切,几乎是零费用。宋柯的切身体会是,有一次推荐的一首歌被王菲转了,结果转发了1万次,“网络时代,歌手自己都可以完成这种营销。”他笑称,找唱片公司还不如找名人微博,“明星们要是想唱歌,自己录了往微博上一放,比任何唱片公司都有用。”
在网络发达的年代,歌手的成名已不完全是“挖掘—签约—幕后—培养—发碟”的传统过程,网络红人和选秀明星都可能一夜成名,“歌手门槛已经很低了,传统音乐产业模式可以说已经死了。在这些背景下,我觉得唱片公司已经没有多大的存在必要。”
“如今推出一张专辑,大概需要100万元的制作费用,成本很高。艺人的收入在我们这儿占得很少。”宋柯坦言,太麦之所以不与李宇春续约,也是由于其续约成本太高。目前,太麦旗下仍有少许歌手合约未满,MIC男团(微博)作为太麦去年10月重磅推出的新人,无疑成了业界的幸运儿。宋柯同时承诺:“只要歌手有合约在身,我们都还是会努力做好,尽量赚钱。”一张唱片的成本到底包括哪些项目?前期筹备的录音费、唱片制作费、MV拍摄费、歌手造型费、专辑发行的宣传广告费、专辑发行后办税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
太麦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宋柯表示:“我不希望太麦走经纪公司的传统路子,我们虽不签歌手,但会采购唱片,策划出代理、营销唱片的方案,成为版权管理公司。没有艺人,但等于拥有所有的艺人。”
如果今后真没有唱片公司来签约专业艺人了,歌手之路又该怎么走?据悉,很多歌手都开始自立门户,内地乐坛中以张靓颖(微博)的“少城时代”最具代表性,李宇春去年签约天娱后也成立了工作室。宋柯认为这是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艺人只要有机会,基本上都是用工作室的方式去做。”
唱片业何去何从?
太麦曾用自己的大手笔和大气魄令歌坛侧目,如今却不再签新歌手,也不再与李宇春等歌手续约。宋柯直言,唱片业的衰落不仅在中国,欧美也是如此,“以前销量50万张以下,根本不能进排行榜,现在销量2万张,都得谢天谢地了。”目前全球唱片市场中,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是比较大的,但是全球实体唱片市场在下滑。
中国唱片市场真的到了无可救药的窘境了吗?唱片公司签艺人真都在亏本吗?记者采访了金牌大风、海蝶、环球、东亚等几家唱片公司,其纷纷表示,目前音乐市场的确在萎缩,但不会效仿太麦这种不签歌手的转型做法。宋柯也坦言这仅是太麦公司的内部策略,并不能代表整个唱片业。“唱片肯定是基础,毕竟我们公司签的都是歌手,这一点各大唱片公司应该都一样重视。音乐作品质量上去了,市场反响好了,商演等其他活动才能有更广的市场。”金牌大风宣传总监张毅指出,目前歌手光靠唱片就能赚钱的的确很少,但他们公司歌手的保有量依然很多,最近才签下付辛博(微博)并砸钱包装。
虽然流行音乐市场遇冷,但是原创歌坛依然有人用“高价位唱片”的方式冲击市场。资深音乐人陈小奇日前推出中国风经典作品精选专辑《意·韵》,限量3000张,定价688元;独立音乐人左小祖咒(微博)近日推出新专辑《庙会之旅II》和《你知道对方在那一边》,定价均为150元,而他早在2005年就把唱片《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卖到150元,2008年的双张唱片《你知道东方在哪一边》更是涨到500元;去年尚雯婕(微博)也尝试把精装版新碟《全球风靡 Fashion Icon》标价600元……
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各唱片公司都在特殊版或豪华版上大做文章,以期在忠实乐迷身上赚到更多利润。有乐评人分析,国内和国外的最大区别是国外普通CD还有基本顾客群,而国内除了死忠乐迷会买CD,剩下的就是还没电脑的中小学生或发烧友以及不会下载的有车一族。发烧乐迷有固定受众,所以,传统意义上唱片的消费群体已经非常有限,毕竟这个行业不能依靠几个收藏者去拯救。
哪个唱片公司不想自己出产的CD像《阿凡达》那样有着“Only In Cinemas”的自信?可到底凭什么才让我“Only In CD Players”呢?这个时候,鲍勃·迪伦带着他的吉他和口琴默默地出发了,是否真应了他的那句:答案在风中飘扬?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翟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