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连续剧《陕北汉子》研讨会在京举行(图)

2011/10/25 8:05: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11年10月23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微博)百年电视剧《陕北汉子》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

与会人员合影

与会人员合影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

中国戏剧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杜高

中国戏剧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杜高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李准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李准

  女物娱乐讯 2011年10月23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微博)百年电视剧《陕北汉子》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电视连续剧《陕北汉子》,以清末到抗战胜利这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白文焕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凸显披肝沥胆、英勇无畏的陕北汉子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电视剧自10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以来,取得了优异的收视成绩。为深入探寻电视剧获得观众认可的原因,进一步阐释电视剧的主题内涵,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李准,中国戏剧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杜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等,在会上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首先致辞。张显书记表示,近一个时期,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视作品纷纷呈现,《陕北汉子》这部作品表现突出,电视剧情节在辛亥革命的历史阶段上进行了延长,表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辛亥革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的重要主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全会对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重要指示,中国文联也刚刚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座谈会”,本次会议作为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在中国文联召开的一次重要研讨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张显副主席同时转达了广电总局李宗正局长对于举办本次《陕北汉子》研讨会的美好祝愿和充分肯定。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李准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本剧内涵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非常大的作品,《陕北汉子》在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背景下,把陕北精神中值得我们重视继承弘扬的东西都进行了真实的彰显,讲了非常朴素的道理,但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地搭在人民的胸膛。电视剧《陕北汉子》的独特性就是老百姓追求公平,哥老会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追求公平的愿望和力量,而这种自发的组织需要理论的指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步步解释了为什么中央共产党到了陕北能够站住脚,陕北群众又是怎样在实践中通过先进理论的指导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作品中凸显了陕北文化、陕北性格在艺术上的质朴、坚硬,言语和造型功夫十足,演员表演追求真实,叙事顺畅自然,整个风格就像陕北的黄土地一般浑厚,让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豪情和陕北的地大物博。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庆瑞以“汉子气象”作为主题,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分析了电视剧的审美价值,曾教授谈到,以往树碑立传的对象多数都是历史的巨人甚至伟人,而这部戏不一样,因为历史都是由巨人伟人和世俗的芸芸众生所共同创造的,我们的电视作品,要“树碑立传”,就既要聚焦于历史巨人、甚至伟人的丰功伟绩,也要注目于为默默无闻的人树碑立传,电视剧《陕北汉子》做到了这一点。“汉子气象”是《陕北汉子》核心的文化内涵,从精神内容上说,就是一个“义”字,作品中白文焕所代表的陕北汉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愤世嫉俗、仗义执言、行侠仗义,重义轻利,九一八之后在国难当头,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全力支持白志坚。剧中白文焕虽然江湖味道依旧,但让我们感到这分明就是正义的化身,人物被赋予了一种阳刚的美、雄壮的美、甚至带有江湖野性的美,甚至剧中的女性角色也爽朗坚毅,展现了具有英雄气概的一面,这些感受所升华出来的就是英雄主义。在艺术表达上,《陕北汉子》写出了陕北的地域文化,写出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伟大历史潮流,并且作品通过白文焕的儿子白志坚的革命人生道路,铺成白文焕的性格品质向后代延伸,这样就使“汉子的气象”升华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大义,为展现这些当代英雄和汉子形象奠定了敦实的艺术舞台。

  中国戏剧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杜高对《陕北汉子》及主创班底表示了高度赞赏,他认为,作品把一个历史人物故事拍得这样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既重于历史真实,又张扬历史传奇。情节发展在历史进程中错综复杂,又展现历史人物的独特个性和内心的曲折变化,整部作品把历史性和传奇性很巧妙的结合起来,这就比通常平铺直叙的历史正剧更加生动,更吸引观众,更能启迪观众对历史的感悟。《陕北汉子》的历史特点在于,许多情节都出于观众的意料,但是所有的情节又都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陕北汉子”不仅指代了一群英勇的陕北人,也代表了人民的历史崇高精神,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把很严谨的历史内容,化成了一个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情节,贯穿了紧张激烈的矛盾斗争,通过陕北三边这个小县城,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座宏大的历史,通过白文焕的经历和奋斗,深度地折射出了宏大的历史时代中,巨大的动荡和极具变革的面貌。杜高还在研讨会上表达了对导演的赞美,他表示,谷锦云导演在《陕北汉子》中把握住了作品的整体风格,营造出了浓郁的历史气氛和古朴的陕北情调,大场面、战争场面处理得很有气势,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也十分细腻,自始自终强调了一种豪迈的精神和气氛,显示了导演对于本片历史背景上的深入理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从“精神内涵”、“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的艺术追求”三个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于《陕北汉子》的理解。他谈到,主人公白文焕通过“重情重义、自由斗争”、“追随三民主义、开展革命斗争”、和“坚信只有共产党可以救中国”三个阶段,使他由一个自发的陕北汉子变成了具有高尚人格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民革命事业的追求者,注入了新的生命精神,这个过程不仅歌颂了陕北汉子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更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他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意识。他特别分析了导演谷锦云在这部作品中卓越的艺术表现,认为:全剧的造型统一完整,暗示了辉煌基调。导演通过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天高云淡的空间、大量的陕北民间艺术、黄土高原民歌等内容,融入了非常浑厚的艺术意向,构成了深厚的基调,大量的艺术意向有机组织,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观众的审美心理,陕北汉子的精神灵魂,也是通过这些艺术意向不断升华,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作品追求自然光效的执着,追求侧光立体感之美,追求大反差,这三方面的“美”不仅塑造外在形象、而且塑造人物内在心理情感,这样的细腻表现在中国目前的电视剧作品中并不多见。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表示了自己对于《陕北汉子》在题材开拓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肯定。他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指示,分析国产电视剧应有的良性价值趋向,并表示,《陕北汉子》的最大启示,在于题材的开拓,作品实际上表现了哲学思维上的又一次解放。在中国民间,有很多有关“忠孝结义”的作品,要丰富发展、与时俱进,把它现代化地转化为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变成一种文化资源、精神资源,《陕北汉子》将这种内涵良好地表现出来了。与此同时,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人员,不能一方面只关注“英雄人物”、另一方面只关注“反面人物”,还要注意到大量的“中间地带”。《陕北汉子》的主创在这部作品里,发挥了自己的审美个性和审美优势,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营造了独到的美学风格,在创作的历程上,挖一了口深井。仲呈祥还谈到防止过度市场化对培植先进文化方面的消极作用,并在进行电视剧题材优化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来到研讨会的各位媒体方面专家,也对《陕北汉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从历史精神“创造性地转化”角度,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顺应时代,凸显自身存在的意义。除了对“一种特定的人群,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的描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看到历史精神之所以产生和壮大的根源。彭程同时引用了清代诗人黄宗泽(微博)的“自恨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两句诗,赞扬了作品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的表现,认为这些电视剧镜头的运用,呈现了非常生动的画面,很好地展示了陕北大自然的粗犷、开阔、苍凉,除了明确给出地域故事的发生之外,更为塑造那些坚忍的、坦荡的、质朴的陕北汉子的性格,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认为,《陕北汉子》在纪实性和艺术创造之间,体现了非常好的范本,作品把一个草莽英雄的成长,作为一个主线索,但是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这种较量又成了作品的宏观背景,最后把一个民间故事,不断引申到民族大义的重大主题上,这既是对白文焕历史人物成长过程的描述,同时也是电视剧主题上不断的升华。阎总编还认为,这个作品在情节方面特别真实,陕北作为一个天然贫瘠的地方,不管个人还是家庭,还是生活的政治力量党派,他们都有对于粮食等生活物资的强烈需求,剧中对于物资的重要性的表现非常到位。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曾经去过电视剧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