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王刚:对路遥的情感浑然天成

2015/3/5 0:42:28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那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王刚:2010年秋,与老乡杨进在商谈《陕北语大辞典》出版事宜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关于陕北文化的人和事,后来就聊到了路遥。

  王刚。

  “那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近日,根据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目前已播出,本报记者联系到路遥同乡、《路遥纪事》一书作者王刚,虽然路遥的时代和故事早已“翻篇”,但路遥留给他们的时代记忆和时代情感却一直在这个“不平凡的世界”回响。

  □文/新疆都市报记者 李莹华 图/由受访者提供

  王刚简介

  笔名秦客,陕北清涧人。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路遥纪念馆研究员,现从事图书出版,致力于陕北文化的梳理与传播。著有《路遥事》,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2009年)。

   “对路遥的情感浑然天成”

  记者:您在榆林市文联创作《路遥纪事》时的办公室也曾是路遥住过的地方,这段和路遥有关的时光带给您什么影响?

  王刚:2007年4月底,我来到榆林市文联,开始编这份由市文联主管的《陕北》杂志,来到2楼11号,也是编辑部的办公室开始工作、生活。3年中,我开始慢慢进入“陕北”,重新审视陕北,我发现了另一个陕北,它丰富、多元——既开放,又保守;既统一,又对立。

  在路遥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创作《路遥纪事》,其实也是在创作一部让路遥精神还乡的书,把路遥置身于在陕北文化与陕西文学背景当中。对于一位作家来说,他的一生,到底哪些重大经历、日常生活才可以写入其人物传记中,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像路遥,一生中充满了断层、传奇、争议,其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就尤其紧密。

  记者:想要生动全面地再写路遥的一生,需要做的准备很多吧?市面上很多关于路遥研究的书籍大都是从他的作品来谈观点的,《路遥纪事》却是从路遥的生活和工作细节来写一个立体的路遥?

  王刚:我的初衷是想还原真实的、客观的、立体的路遥。人物传记有很多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所以是个软肋。当我这样去表达路遥时,路遥才能在历史、文化、文学背景中真实、客观地存在,而不是概念式的路遥。如果有全面的影像资料来呈现路遥,我指的是用路遥来呈现路遥,那么所有的文字和语言都是苍白的。目前有的影像资料仅限于何志铭1991年拍摄的《路遥》,郑文华拍摄的大量路遥照片。而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我才从生活、书信、历史、文学背景中去寻找更多元的路遥。

  记者:《路遥纪事》这本书就像一本特殊的“路遥传记”,在创作时有没有想过改变路遥在读者头脑中停留已久的印象?

  王刚:2010年秋,与老乡杨进在商谈《陕北语大辞典》出版事宜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关于陕北文化的人和事,后来就聊到了路遥。大家对路遥的理解停留在“著名作家”“苦难”“作品”等关键词上,而恰恰忽视了作为人的路遥,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立体形象的路遥。我当时就是想给陕北与陕北之外的人,提供一个丰满、立体的路遥。

  当然,这是出于对路遥的多重情感。《媒体》总编鲍剑曾说过,“对路遥的情感,我们是浑然天成的”。正是出于这份复杂的情感,决定要为路遥做一件事,而不仅仅只是在路遥祭日的时候思念一下。我想,只有陕北人才能把这件事做好,而且毫无目的与功利性。而我这样去表达路遥时,路遥才能在历史、文化、文学背景中真实、客观地存在,而不是概念式的路遥。

  记者:有人说写作是一次精神回乡之旅,您在构筑路遥的一生时有这样的想法吗?

  王刚:这个肯定是有的,《路遥纪事》描写了路遥的一生,内容涵盖了路遥的生平经历尤其是创作历程,写出了路遥成长、求学和走上文学之路的艰辛奋斗;同时通过对时代信息、故乡风貌和陕西文学作家群的散点叙述,将路遥放置在一个文化大背景中剖析,使读者更为全面、具体地了解路遥的创作人生。

  如青年评论家杨柳岸所说,《路遥纪事》的写作是一次精神回乡之旅,作者“在文字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前辈作家曾经的精神苦旅,感受一个同乡作家留在这个世间的巨大的精神能量。他用一本书走近一个作家,用一本书感受一颗文学灵魂,与之交流文学与生命体验……可以说,真正的文学,是我们每一个作家共同的故乡。把文学构筑成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作家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