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张伟平改变国产电影分账事件,直接推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出台了《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促进制片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电影院分账比例,影院租金占票房比例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说明。这个表态,大的方面说是政府政策指导性地在向制片业倾斜,直接的原因也是因为一部《金陵十三钗》令中国电影体制向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倾斜迈步。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新巨制《金陵十三钗》,12月16日就要面见观众了。与今年贺岁档众多大小片比,《金陵十三钗》无论从题材上、规模上,还是制作上,都是年根上观众最期盼看的电影。在院线影院经理们的提前看片会上,原本因为张伟平公开要求和院线更改并提高票房比例分成而不快的业内人士们,也因为《金陵十三钗》带来的震撼,而暂时放弃了和张伟平的理论,一致好评地给《金陵十三钗》打上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99分的高分数。影片好评给张伟平要求提高和院线票房比例分成的说法更加带来底气,最终双方以5亿票房作为分界点,5亿之后,比例上的微调似乎是双方都松动的结果,实则是张伟平再一次动了电影体制这块老味道的蛋糕,把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向合理合法的轨道上推进了一步,单枪匹马的张伟平又一次成了头一个吃螃蟹的人。到此,《金陵十三钗》的意义已经不只是张艺谋为观众奉献的一部好看的大电影,一部《十三钗》让我们引发了众多的思考。它关乎改革,导演电影观念上的改革,市场体制上的改革。
观念
张艺谋电影观念上的转变
记者观看《金陵十三钗》,也认为《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近年最好的一部电影。张艺谋不玩噱头、不媚俗地征服了观众。其实,贝尔加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核,也不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因素,他只是给这部戏添光加彩了。应该说,在这部电影里贝尔出色的表演,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巨星的艺术魅力以及他们对电影观念的诠释,重要的是《金陵十三钗》讲了一个好故事,张艺谋这次也真正做到了在银幕上讲好这个故事。换句话说,好的影片首先要有好的故事。这个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在中国电影上却出现了歧路,很多时候,中国电影总是用奇异的视觉来征服观众,电影人一度偏执在用大把钱打造视觉奇观上,但事实证明,包括张艺谋导演的《黄金甲》,由于故事的不完整性最终决定了影片的失败。究其根源,这都是电影观念上的问题。被业内人士打出99分的《金陵十三钗》,首先是一部近年来中国少有的有思想的电影,或者说有理性的电影。如果非要把《十三钗》定为大片的话,那么中国电影真正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今天的《金陵十三钗》终于给中国大片找到了一种方向,说它中国味儿国际范儿也好,说它票房往十个亿上奔也罢,张艺谋这次很好地完成了电影观念上的改变,我们看到的《金陵十三钗》视觉好、故事好、演员好。但是一部《十三钗》能否拯救中国电影?
市场
张伟平促进电影分账制度向国际接轨
敢说话的张伟平因为自己的影片三次改变制片与院线的比例分成,这次《金陵十三钗》是动静最大的一次。制作了十多年电影的张伟平一直努力把张艺谋的电影做到国际市场上去。记者采访他的时候,张伟平这样说,电影观念上,不是你想不想国际化,是必须要国际化,有了国际化,才能有产业化。电影是产品,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当电影真正按照电影的自身规律运行制作的时候它自然是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的电影。这次在提高和影院的比例分成角力中,张伟平深深感到,电影体制的旧观念已经制约中国电影的发展。他说,这里所说的电影体制并不是所谓的审查制度,中国电影的分成比例确实制约了中国电影,形成产业化瓶颈。我要求将制片方获得的分成比例从43%提高至45%,并提高最低票价,45%的分成要求并不算过分。对比好莱坞,制片方在大片上映的首轮里,可以拿到高达90%的票房分成,这无疑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制片方的利益,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电影制作上的良性循环。
张伟平动了多年体制下的老习惯。其实,造成这一原因的最终原因是在众多私人院线之前,电影院是国有制,那个时候拍电影和放电影都是一个锅里的菜,无所谓风险不风险。现在不同了,众多的私人院线,众多的私人制片,一个是固定资产投入,一个是风险投资。张伟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的分成比例,是重视固定资产投入,而轻视艺术产品,所以,现在分成比例上沿袭下来的传统,使得私有电影院线成了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出钱拍电影的制片方成了最大的风险者。制作电影的人90%赔钱,但放电影的人100%赚钱,不改变,中国电影市场延续的就是一种市场的掠夺状态。如果中国电影产业成为产业链时,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让源头拍电影的人得到一个公正合理,有能力再生产的好环境。为观众提供电影,为电影院提供载体的制片方不能永远亏本。
张伟平形象地比喻,现在的电影就像足球,是队员、裁判,还是教练员,产供销全烂在自家锅里。实际上电影产业发展是应该制片、放映分离的。任何买卖都有进口和出口,那么现在的局面是众多有热情、有能力、有抱负的电影私人公司,花多少钱拍戏这一出口自己掌控,但是后面的进口依然面临着习惯性的垄断市场。这样自然形成了竞争的不公平性。中国电影在制片放映分离上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电影的文化产业形成将是虚假的繁荣。
张伟平提出最低票价提高五元钱,道理上是符合市场机制原则的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究其根源还在体制。在电影的市场化上,中国已经形成了明星制的电影市场,观众会为某一个明星走进影院看电影,但是制作电影的和放电影的还在市场上沿袭着老习惯,还是一个制片方买单的市场。电影本身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张伟平的做法让现行体制下的院线觉得委屈。他说,因为影院院线的约定俗成是坐地赚钱,改变了老习惯,心理上不舒服了。
张伟平站在了市场良性循环的角度上,也许他是理想化了。推动而出的12月1日的声明,看似是各方利益的动态权衡,实则早晚是电影改革前进道路上要遇到的问题,只不过被敢说话的张伟平大声先说出来了。他想改变的是,花多少钱拍电影,最终应该是制片方放映方形成一股自然的合力,让中国电影真正形成良性化发展。
当然,张伟平的敢为天下先,因为《十三钗》的上映,因为张艺谋这次拍了一部或许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