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第一次”电影创作人论坛在京举行

2012/1/11 9:33:3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1月10日,由媒体主办、北京中广新媒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谈谈‘我们的第一次’”电影创作人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顾小白:我应该是比较早转型做编剧的,但是跟我之前写的东西有一个特点,我以前写的东西都是糅杂了小说和随笔。

  女物娱乐讯 1月10日,由媒体主办、北京中广新媒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谈谈‘我们的第一次’”电影创作人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论坛分为编剧论坛和导演论坛两个环节,著名电影导演张元、蔡尚君、韩杰、杜家毅以及著名编剧顾小白、李霄峰等多位电影创作人到场,分享了自己第一次从事电影创作的经历,解答了那些怀揣电影梦的学生和电影门外汉关于电影拍摄和编剧的诸多疑问。

  生活是最重要的,编剧是次要的

  主持人:顾小白这个名字大家都非常熟悉,自从有了《男人帮》电视剧,很多人都问,你们编剧是不是都跟顾小白一样,因为生活中的顾小白跟电视里的不太一样。编辑是不是每天宅在家里做一些不着四六的事儿,所以先请两位讲讲你们的编剧生活跟大家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

  顾小白:确实也叫顾小白,但是不是孙红雷演的那个。我觉得编剧,其实我也还是喜欢做不是那么专业的编剧,如果纯专业的编剧,就是说,我觉得有点像程序员一样,今天这个公司招你做一个裁判软件,就是接活儿一样的,那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兴奋度,也没有投入感,燃烧感。但是业余编剧就是我喜欢遇到自己真正喜欢合作的合作伙伴,大家的气场相同,你的审美观,价值观都一个方向上走,齐心协力做一个比较好的作品,出来的东西肯定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离你真正想要的那个东西不会偏太远。

  至于生活,我也不想把自己弄的太累,否则做哪个行业都会很被动,被动一般不会干好一个活儿,所以我60%的时间在玩、喝酒,剩下40%的时间聊聊剧本。但是,聊剧本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尽全力的去投入。

  李霄峰:我的编剧经验也比较少,实际上真正供应的作品也就只有张元导演的《达达》,期间也写过其他的剧本,可能都还没有成形。对我来说,实际上我觉得小白说的非常对的一点就是生活是最重要的,编剧是次要的。但是,其实编剧跟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没什么区别。而且可能不会是像有些朋友想象的每天就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编剧本,不是这种情况。

  主持人:确实,生活中的小白和电视中的首先没有把编剧当作一个工作。他们相对的比较幸运一点,虽然他们很谦虚,说只有很少的作品,小白就写过新版的《红楼梦》,李霄峰有《失败者之歌》。接下来想问两位第一次,因为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就是我们的第一次。我们就想第一次你们想给一个人强烈的迫切的愿望是讲故事是什么?

  顾小白:我是从初中基本上从初一开始就是完全的迷恋两个东西,一个是电影,一个是小说。如果说第一次讲故事,可能是小学,那个时候我忘了什么课,老师必须要求每节课上来一两个人给大家讲故事,那个时候好像把西游记中间孙悟空从石头里跳出来的那一段改写了。真正写故事是上了初中以后,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小县城基本上受到的最多的熏陶就是武侠小说,别的书基本上看不到。基本上就是金庸、古龙,包括很烂的,陈青云什么的,但是确实都滋养了我,那个时候就开始写武侠小说,给金庸的书写过续集,而且给自己起过别名叫“小金庸”。但是,觉得最后能做编剧有阴差阳错,有幸运的成分在,但是如果没有从小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不可能做这个事儿。所以我后来又一个特别强烈的体验就是能跟你的生命融在一起的这种经验,这种积累,可能没有那么功利化的积累,反而最后才能把这些东西真正的写出来。可能很多(人)也上了专业的(课),可能看了很多一大堆编剧的书的话,如果你内心没有真正的动力,或者说感触,或者从小积累的这种敏感的东西,技术我觉得最多占到1/3。而且我觉得可能今天也有很多年轻的想做编剧也好,想做导演也好,有很多这种专业的书,这种书特别多。但是,我觉得这种书最多看两本就够了,不要看太多。

  李霄峰:我也是从小时候,就是你小时候接受的那些,因为你小的时候人的心是开的,其实你的吸收东西的属于也很快,然后什么类型的东西都能接受。其实那个时候的人是非常敏锐的,比成年之后要敏锐。所以,你小时候的经历,小时候看过的东西对你来说很重要。我小时候就是记得我小学,那时候像007的《金手指》看了不下10遍,那时候可看的东西也不多。后来包括到我十几岁的时候看有一次我从我们家楼下租录像带的店里面偷了一盘录像带,就是张元的电影。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其他的录像带,你基本都是港片,《黄飞鸿》这些,突然出来非常出位的电影,除了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北京,在别的地方许多看到,自己也想到北京看一看,这个我觉得就是潜移默化的,就是润物细无声,但是到最后都会连接起来。

  主持人:刚才两位提到的是小时候阅读的启蒙,对我们非常重要。当时没有觉得,但是现在看来好像就是无意中撒了一个种子。我们都是从模仿故事开始的,写类似金庸那种故事,但是后来又没有成熟开始有自己的故事开始想讲给别人,这是什么时代,成长的过程?

  顾小白:真正开始写自己的故事,可能是到了大学以后。因为到了大学以后,除了看以前的武侠小说,港台电影,然后有了图书馆,阅览室,大量的开始看苏童、余华,包括刘衡老师他们那帮人的各种,在现在看来依然是经典的小说。但是,其实他们写这些东西的歌可能都是从欧美文学来的,就是特别经典的小说里来的。但是,我等于通过他们把那些养分也吸收了一些,那个世界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到大学以后开始自己写一些短篇小说,其实也是模仿他们,但是故事可能是写自己少年经历也好。

  但是,我觉得在那个环境下,你想写东西要发表在没有网络之前,基本上要给各个文学期刊投稿,但是我能动性又不是那么强,每次写完基本上就是自己看,我投过一次稿还是我上班了以后,但是惨遭退稿。但是,那个编辑我的稿子上写了很多修改意见,他其实也是一个创作者,对这种自由来稿挺关怀,那个事儿对我有挺大的影响,虽然没有发表。

  但是,有了网络以后,开始大量的发表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真的是跟命运有关系,如果没有网络可能我从小喜欢写东西,喜欢电影。但是,现在可能我真的在编程。

  李霄峰:编程浪子。我可能就从高中,因为初中就开始自己在家乱写,写完了就给好朋友看。因为我是合肥人,然后就是我91年上初中,我那个时候流行音乐也刚刚起来不久,我们经常有一些朋友聚在一起聊这些音乐,写东西,写诗,写小说。但是,我小说可能是到高中以后尝试的写,那时候我没有想过去发表,就是自己写完以后给对方看,甚至交流到校外,可能只是这种感觉。所以后来等我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有新概念这么一个东西,当时就挺后悔的,不早知道这个东西,就这种感觉。基本上就是这样。

  主持人:刚才小白说很感谢网络,因为网络给的他们一个发表作品的机会,但是那时候可能不是一个严肃的发表的平台和概念,只是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声音。我觉得那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就是互联网突然的变成一个大家能用到的东西,有论坛出现了,我觉得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我觉得对两位都是很重大的影响,两位也是从“西祠胡同”那个论坛上开始,我觉得两个作者能不能谈一谈,你们在网络上发现这个天地的时候,第一篇帖子,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顾小白:我其实最早,因为我那时候毕业以后分配到一个像铁道部下的一个技术部门,因为学的是技术。但是,那有一个特别得天独厚的环境,就是网络很快,可能那时候大家都在拨号,我们那时候已经是宽带了。但是,那个单位基本上每天可能用一分钟,就可能把一天的事儿全干完了,就是维护一个网站,挺荒诞的一种工作。但是,剩下的时间就是发呆,打游戏,写写东西。后来在那种很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开始在网站上写东西。最早也是写的特别短,也是有点像写日记一样,那个时候大家上网,不像现在大家论坛里写,没有现在有那么强烈的功利性,有点像写日记。完了写的第一篇被别人抄了,被转载了,我发现了,后来我就去了西祠胡同,其实准备骂人,后来我发现,这个地儿挺牛,很自由,但是里边其实比之前接触到的很多传统的电影的杂志更深入,更专业。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