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弹指一挥间,自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开始,不知不觉间,央视春晚这道“除夕大餐”已经伴随国人走过了30年。30年间,央视春晚有过无数辉煌时刻,也遇到过批评和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给人们带来了无数欢声笑语和难忘回忆。央视春晚陪伴电视机前的无数个家庭走过了30年的历程,而我们也见证了春晚的成长与变化。
主持人之变
从相声演员客串到专业主持担纲
在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之前,并没有“春晚主持人”的叫法,而第一届春晚的四位当家与现在大家约定俗成的主持风格也是大相径庭。
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撑起了半边天,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串场”,刘晓庆和王景愚则自封为报幕员,“正正经经”地报节目。在那个晚会舞台上,马季和姜昆用自己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全国人民发自肺腑的笑声,有时甚至分不清他们到底在说相声还是在说串词。接下来的7年时间,姜昆、马季、侯耀文等相声演员轮番出现在春晚的主持阵容中,“专业主持+知名演员+相声演员”这个组合模式沿用了许多年。
赵忠祥第一次主持央视春晚是在第一届的开篇,现在看就是一个报幕员,他前后上了18次春晚,有主持,有朗诵,也参与演出小品。1991年,赵忠祥身边多了一位亲切大方的女主持倪萍。从那时起,“男看赵忠祥女看倪萍”成为了大伙每年最期待的事。2000年,是倪萍和赵忠祥在春晚主持岗位的最后一次合作,此后,坚守了3年的倪萍也逐渐淡出春晚舞台,这也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朱军、周涛、李咏、董卿这四个人的搭配成了“后赵倪时代”的黄金组合。今年的春晚主持人里,毕福剑、撒贝宁和李思思三名“新人”闪亮登场,或许,他们会成为未来几年央视春晚主持人班底中的“熟面孔”。
节目之变
从“三足鼎立”到“小品当家”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30年可以改变很多事物。在节目形式上,央视春晚最初是歌舞、相声、小品“三足鼎立”,但随着时间推进,曾经辉煌一时的相声已经落寞,歌舞类节目也不再令观众惊艳,只剩下小品独挑大梁。而刘谦的魔术则成了观众的“新宠”。
在央视春晚的初创期,相声绝对是春晚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1983年春晚,马季以相声《宇宙牌香烟》被观众所熟知,他以看似温和的语言辛辣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不良现象,同时为无数观众制造了难忘的欢声笑语。从那时开始,相声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辉煌期,姜昆、侯耀文、牛群、冯巩等相声演员成了春晚的常客,当年的相声针砭时弊,贴近生活,成为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缺少创新的相声节目逐渐衰落,随着冯巩等相声演员逐渐跨界出演小品,相声作为春晚语言类节目主力军的地位逐渐让位于小品。
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让观众第一次了解了小品的艺术魅力,从此以后,赵本山、宋丹丹、黄宏、蔡明、赵丽蓉、范伟等小品演员将这门艺术推向了巅峰。作为小品界的代表人物,赵本山自1990年的小品《相亲》一炮而红之后,几乎年年上春晚,年年都大红,一度被视作央视春晚的“顶梁柱”。如今,在小品也渐渐难以逗观众一笑的境况下,赵本山今年的因病退出,让很多观众心生疑问:在“本山大叔”隐退后,小品还能延续过去的辉煌吗?
30年来,央视春晚不断丰富节目形式,希望能端出一桌让不同口味的观众都能满意的“除夕大餐”。歌舞、戏曲、杂技、音乐剧、相声剧……像《千手观音》、《小城雨巷》等歌舞节目,都曾受到过观众的一致好评,但总体来说,春晚的节目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舞美灯光效果越来越华丽,但是能被观众记住的优秀节目却越来越少,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笑星担纲的小品类的语言类节目。
明星之变
从“独角戏”到“群生相”
电视机前的数亿固定观众,让央视春晚成为名副其实的“造星舞台”。
作为首届春晚登台的第一位歌手,李谷一以一曲《乡恋》迅速红遍大江南北;1987年的央视春晚上,费翔跳着迪斯科舞步演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与《故乡的云》,同样红遍全国……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类似的“造星故事”不胜枚举。早些年,央视春晚的歌舞类节目都以独唱为主,鲜有群星合唱的安排。随着央视春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希望上台露脸的明星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能够获得独唱机会的歌星少之又少,一首歌能够完整唱完的也越来越少,春晚明星也开始由“独角戏”变为“群生相”。以今年的龙年春晚为例,开场的歌舞节目《东西南北大拜年》也是明星扎堆,一个节目集合了十余位明星,衔接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有网友感叹“这速度,赶上百米赛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