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OR企业家
“好的企业家也可以是个艺术家。” 张兰的高论总是令人惊讶。在绘画和艺术品领域的大手笔让她蜚声该领域。
“在艺术的天地里,你是一个不受客观条件拘束的人,可以自由地畅想。”兰会所就是一个用艺术家的思维去经营的企业。北京798艺术区,张兰将亲手建造一个艺术家酒店,“我要请全球的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年轻设计师来设计。定位最起码是七星级的,其投资规模肯定要超过兰会所。”
但她又说,梦想一定要实现,但不是现在,“我要等待泡沫破灭后再去实现梦想”。也不知道,上述的这番话,是在用企业家的理性来审视艺术还是用艺术家的心态来审视理想。
张兰的朋友中,企业家和艺术家三七开。她的画家朋友特别多,朋友的画展张兰一定会去,她是陈丹青、刘小东等画家的拥趸。刘小东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在北京保利2006年秋拍会上以2200万元成交,创下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新纪录,最终举牌的就是张兰。
艺术家?抑或是企业家?张兰的造梦行动从未停止,时尚概念品牌餐厅SUBU也在去年开业,又以大胆和前卫让她的同行们吃惊,在张兰的手里,餐厅究竟还能有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答案只有张兰知道。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推着自己走到了这一步。” 20年中餐的造梦人生,她看到了一个中餐品牌马上就要屹立在世界舞台了。她拿自己与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做比说,雷·克罗克终其一生,没有实现麦当劳日后的规模和辉煌。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她的壮大和屹立,与他相比,我是非常幸福的!
“市场的天才”完成的“艺术的创造”。这是属于张兰的狂人语录。
获奖称号
张兰女士曾荣获2006年中国十大财智人物、中国餐饮十大影响力人物、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CEO、2007年度时尚女性、东方企业家30年杰出人物贡献奖、LADY杂志2008年度影响中国女性生活精英人物、创业邦杂志2008年企业家创业女性成就奖、TARGET杂志生活品鉴家、2008中国职场女性榜样、2009北京晚报中国餐饮财智人物等称号。
编辑本段感情生活
1991年,34岁的张兰赚了2万美元创业资金,放弃加拿大绿卡,放弃“华人选美大赛冠军”头衔回北京。半年后她在北京开了家川菜馆,叫做“阿蓝酒家”,以后渐渐打出知名度。2000年,张兰创建俏江南,至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有50多家店,更在“2009胡润餐饮富豪榜”以25亿元人民币排名第2。她曾透露自己一年只给自己一次哭的机会,有压力也不需要男人分担。
汪小菲的父母离异,有传张兰老公当年是原豆制品厂供销科长,张兰是厂里会计。汪小菲接受访问时曾提到:“就算他们离异我也没不高兴,也没要死要活。”
张兰1994年认识摄影师老六,两人在一起已超过10年。老六,真名田益宾,1963年生于东北大庆,摄影技术完全是自修而成,是目前活跃于北京的一位自由摄影家。2005年10月2日,这位来自北京的摄影师以旅游观光者的身份与崔健及一批摄影师前往朝鲜首都平壤。期间他利用其尼康D2X相机在观众席上连续不断的拍摄,新闻般地真实记录了该国纪念独立55周年的团体操表演活动,展示了纪念活动的综合场景,既有威武的阅兵式表演,也有热情奔放的女性集体舞表演。
张兰本身极爱艺术,斥资2亿元人民币,购买艺术品打造兰会所,以2200万元人民币标下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纪录。张兰也因此被称为商业艺术家。热爱艺术的她曾在一次访问中表示自己最欣赏丈夫老六的幽默。
社会评价
伍尔芙姐妹当年在伦敦有个著名的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京城的商界闺蜜们,也有她们的“姑奶奶俱乐部”。按照李亦非的说法,如果真有个《欲望都市》商业版,她自居闲话专栏作家凯莉,潘石屹夫人张欣更像工作狂米兰达,而张兰就是那个热情开放的公关经理萨曼莎。
曾有人在办公楼见过她一大早从车上下来,一头大波浪,丝质闪光的灰绿两色长裙,金色平底鞋,白色碎花丝巾,笑容爽朗灿烂。只不过走路姿势比较雷人,像爷们一样大大咧咧。不由让人想起贯穿俏江南始终的“混搭风”,即使商标都是左边一个霸气外露的“关公脸谱”,右边是妩媚动人的俏丽江南和“south beauty”。
美丽的女人多少都有点神秘,张兰的家世背景也犹如罗生门。
在汪小菲的互动百科词条、2008年某周刊对张兰的专访,以及2009年某商业杂志杰出人物评选报道中,张兰的父亲是天津著名的老美华鞋店老板。 在台湾媒体的报道中,张兰自称“慈禧后人”。 在网友的爆料中,张兰父母则都是普通人。
而张兰自己的说法是:“我就是个贵族。以前北京前门大栅栏那边一整片地就是我们家的。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生下来,父亲就在清华大学被打成右派。”
这事儿颇为存疑。按当年,前门内属六部,那是皇上的地界。前门外是老字号们的发祥地,一个萝卜一个坑,赶早的乾隆年间就占好了,想做地王之王,难。但品牌背后往往都有个美丽传说,只能说张兰深谙此道。
张兰儿时最初的命运是随着父母在湖北农村插队。“我从小放牛、捡煤核,与狼共舞。我在这个田埂上,那个田埂上就是狼陪着我一起走。手里拿着鞭炮和手电,山里的狼没见过手电,所以不敢靠近。有时候没狼了还觉得寂寞。”
在大山里边什么吃的都没有,父母累了一天,张兰就变着法为他们改善生活。“我就期盼着下雨。我家一出后门都是坟头,一下雨就会结满地耳、蘑菇和野山菜。为了养活7个月的弟弟,还去上房掏鸟蛋做蛋羹。南方鸟窝里往往有水蛇,小孩掏鸟蛋都是张着嘴的,蛇一被惊动看到洞就会钻过来,要拿南瓜叶子,用倒刺给拽出去。”
张兰就是这么生存过来的,胆子极大。和汪潮涌、李亦非夫妇一起去新西兰旅行玩蹦极的时候,看完介绍资料就跳下了43米高台,一点没犹豫。自言最喜欢的动物就是鳄鱼,“那么迅猛。”
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里写的那样,80年代后期,中国掀起了“出国淘金热”。天生不甘平庸的张兰,也在1989年底以探亲为名,投奔加拿大的舅舅,去“打黑工”,尽管那时候儿子才8岁。 “当时我赚钱心切、不择手段,目标特别明确,就是打工赚够2万美元就回家。我在湖北的时候一路打篮球打排球打到省队。我是一路打篮球,有这个体力和精力。一份工不过瘾,挣的太少,最高的时候一天打6份工。在餐厅洗盘、擦桌子、扛猪肉,在美发店帮人洗头。”为了换取免费的地下室住宿,她每天早上6点准时给房东熬好麦片,帮患病的房东太太擦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