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片引进名额增加14部 国产片面临激烈竞争

2012/2/20 17:37:2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12年,中美达成协议,美国大片每年的引进名额将增加14部,同时将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遥想1994年,当美国大片首次登陆中国市场时,中国电影界曾一片恐慌。另一方面,对影院和观众来说,他们将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因此国内各主流院线均对更多美国大片的到来表示欢迎。

美国片引进名额增加14部

美国片引进名额增加14部

  2012年,中美达成协议,美国大片每年的引进名额将增加14部,同时将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

  遥想1994年,当美国大片首次登陆中国市场时,中国电影界曾一片恐慌。

  而这一次,中国电影人多了几分淡定。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国产片面临的竞争空前加大;另一方面,这对中国电影也是一大机遇。综合看来,利大于弊。

  10多年前,中国台湾曾对美国电影全面开放,结果导致台湾本土电影一度全军覆没。中国内地市场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加快前进的脚步。

  全新协议

  美国大片“长个儿”

  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每年的美国电影引进名额增加14部——原来是20部,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同时,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

  不仅如此,中国的民营企业将得到发行进口片的机会,过去国营公司垄断进口片发行的局面将被打破。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以及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公司尚未对此给予官方回应,不过据美国媒体报道,协议将即时生效,也许观众会慢慢发现,今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将越来越多。

  数据展示

  平均每月超5部

  1994年底,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美国电影《亡命天涯》作为首部引进片登陆内地,当时引起中国电影界一片恐慌,不少本土电影人大呼“狼来了”,称国产电影将面临空前考验。不过,当时的引进名额每年仅10部,平均每月不到1部,因此对国产电影的冲击相对较小。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根据“入关”时的承诺,中国每年的进口大片(其中主要是美国片)从10部提升至20部,3年内达到50部。因此最近几年,中国每年的进口片总额大约就是50部,除了20部分账大片,还有30部电影以“批片”(被中国买断版权)的形式引进。

  而从今年开始,进口分账大片的名额将提升至34部,加上30部批片,每年进口片的总额将超过60部,平均每个月都超过5部,和18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每部多赚数千万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很不景气,即便是美国大片也难有作为。因此2004年之前,美国片在中国的总票房并不高,10年间的总和最多也就30亿。2004年,由于《后天》等大片的上映,当年引进片的票房总和接近7亿,2005年达到9亿,2006年历史性地超过10亿,随后逐年上升,2011年已突破60亿大关。

  此前,美国大片在中国上映时的分账比例为13%。从1994年至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进口片的票房总额约为224.68亿元人民币,即便全部是美国片——事实上并非如此,美国也只从中国拿走了大约29亿元人民币,不足5亿美元。(详见右表)

  而从今年起,美方的分账比例将从13%提升至25%。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的进口片票房总和约60亿,其中前20名(基本都是美国大片)的票房总和接近50亿,平均每部2.5亿。提高12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部电影能多从中国拿走3000万,难怪美国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一片欢呼雀跃。

  进口片年票房(1994-2011)

  年份 票房(单位:亿元)

  1994-2003 约30

  2004 6.95

  2005 9

  2006 11.8

  2007 15.26

  2008 16.52

  2009 26.93

  2010 44.38

  2011 60.84

  合计 约224.68

  票房过亿的进口片

  (1994-2011)

  年份 数量(单位:部)

  1994-2005 3

  2006 2

  2007 4

  2008 4

  2009 7

  2010 10

  2011 17

  合计 47

  市场影响

  国产片亟待提高质量

  资深电影投资人、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高军表示,从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来看,中美电影协议的签订利大于弊,“对于影院和院线来说,是一个好事,因为片源多了,质量高了。”

  高军坦言,如果说负面影响的话,那就是分账大片将占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国产影片中水平相对较低的影片“一日游”甚至“半日游”的可能性更大。这就要求中国电影的总体质量在短期内有一个提升,迅速摆脱低水平复制、跟风的习惯,不提高可看度只能被淘汰。

  《风声》的导演高群书也表示,中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开放,毁掉的是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长远看,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是件幸事。

  加快与国际接轨速度

  在《天地英雄》的导演何平看来,美国电影全球化由来已久,不光是将电影推销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在使用和开发全球的电影制作、发行、人才、科技、金融的新资源,表面看美国是最大受益者,其实是共赢。过去中国反对好莱坞公司在中国经营,不光是从保护国产影片出发,更多的是防范意识形态的输入。而中国要想走得更远,必然要打开自家的门。

  《唐山大地震》导演冯小刚则说:“好莱虎来得越多,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空间就越大。因为把关的尺度是一个标准,他们能拍的内容我们也同享。”言下之意,增加进口片配额将加快中国电影在创作空间和尺度上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对影院和观众来说,他们将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因此国内各主流院线均对更多美国大片的到来表示欢迎。

  前车之鉴

  小心!好莱坞曾吃掉台湾电影

  面对“新政”,虽然多数中国电影人都很淡定,但也有人认为这次“狼真来了”。因为此前,中国台湾的本土电影就曾被好莱坞彻底吃掉。

  台湾名导朱延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2001年前后,台湾电影市场对美国电影全面开放,结果致使台湾本土电影一度面临消亡,“其他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影片被全部击溃,一共只占不到2%的市场份额,好莱坞则占98%以上。那时台湾本土电影,只占百分之零点几的市场份额。”

  谈及当年,朱延平用了“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除了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影片,所有台湾影院不允许张贴其他影片的海报、不允许播放其他影片的预告片。否则好莱坞就断绝你的片源,让你无片可放。”在这种掠夺式的强势政策下,2001年,台湾竟然没有任何一部本土电影的票房超过100万台币(约20万元人民币)。

  而美国电影在进口名额增加、分账比例提高、民营公司也有权发行的情况下,势必加大在中国的宣传力度,不论在制作质量还是宣传策划、营销方面,国产电影都将面临空前压力。想要避免重蹈台湾覆辙,国产片必须得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