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届柏林电影节柏林时间18日晚落幕。华语片《白鹿原》摘得摄影银熊奖。要去做一个对本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综述,最好的办法是请电影节主席迪特来总结。在百忙当中,迪特在电影节收官之时再次接受记者专访,针对自己连任后电影节的继续发展以及对华语片的寄望,向记者敞开心扉,他认为华语文艺片仍缺乏稳定性,并期待张艺谋能带新作品来参赛。
记者: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柏林电影节如何与戛纳和威尼斯竞争?
迪特:我们的电影节是为观众服务的,每年在电影节期间,我们的参展,参赛片的门票会卖出去30万张,德国的观众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如此之高,这是令其他电影节所无法比拟的。此外,柏林当地的媒体会用各种方式去讨论电影,批评也罢,鼓励也罢,观众都会饱含热情地去参与。相比起风靡全球的商业大片,我们的观众更加喜欢带有文艺气质的电影。这些就是我们的优势,而保持这个优势就是我们要做的。
记者:您觉得本届电影节上有哪些让您眼前一亮的电影?
迪特:很多呀!比如安吉丽娜·朱莉首执导筒的《血与蜜之地》,王全安的《白鹿原》等,这些影片都选择在了柏林首映,首映后都激起了柏林观众强烈的反响,这都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电影节的影响力。
记者:最近两年,很多中国的大片都未能参与到柏林电影节参赛,比如张艺谋和徐克的新片,有评论说,中国大导演的影片距离柏林越来越远,您对此如何看待?
迪特:在举办时间上,我们和戛纳、威尼斯相比确实有劣势。因为我们的举办时间是在寒冷的二月份,而选片工作只能截止到头年的年底。中国有很多大片选择在贺岁档上映,因此,很多作品失去了参选条件,例如《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这也是我将这两部影片列入竞赛单元的原因,但它们失去参赛资格我感到很遗憾。我和张艺谋是老朋友,他的影片获得过金熊奖,他也做过我们的评委,我非常希望他的下一部作品能来柏林参赛。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近些年来的发展?您觉得过度商业化是否在吞没中国的艺术电影?
迪特:我必须承认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正在飞速发展,而柏林电影节很早便在关注中国电影,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张艺谋、王全安都获得过金熊奖,而我们则希望看到中国出现更多的艺术电影来柏林参赛,更希望这些艺术片在中国国内受到关注。但现在中国的文艺片常常是一年好,一年坏,缺乏一种稳定的发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柏林电影节的大门将永远向中国电影开放,而且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轻导演带着他们的文艺作品来到这里,柏林将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小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