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高兴地聊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就 陈艺丰摄
本报讯(记者 薛姣)陆棨,我国著名戏剧家、诗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编剧。记者日前拜访了已经81岁的陆老,说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就,陆老一边摇头一边念叨:“其实没什么值得采访的,我只是做了我喜欢的事。”
陆老自然是谦虚了,他这一生,已经用了60年时间搞文艺创作,1950年,陆棨参加文艺演出团体,从事专业的音乐文学和戏剧文学创作。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曾编写大小歌剧近20部,出版《灯的河》、《重返杨柳村》等诗集5部,《大巴山的回声》散文集l部,有《火把节》、《哭嫁的新娘》、《江姐》、《海岛女民兵》等大小歌剧被搬上舞台。其中,《灯的河》、《重返杨柳树》被誉为上世纪50年代全国最有影响的诗集,他的理论著述《歌剧剧作谈》还被选为中国剧协戏剧函授中心教材。
作品要真正打动读者的心
记者:能给我们讲讲您是怎样开始创作之路的吗?
陆棨:我1950年9月,刚加入共青团(当时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就被动员参加了团西南工委组建的西南青年艺术工作队。开始了我的文艺生涯。
如果把歌词也算作诗,我在1951年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了。当时,我在专业的文工团里写歌词,也就是这个职业成了我写作的动力。为了写好歌词,我阅读过大量的诗歌。
记者:您创作过这么多诗歌,如果您自己来评,您觉得哪些可以算作您的代表作?
陆棨:遗憾,我好像从来未考虑过什么是我的代表作。不过我以为在读者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就应该是自己的代表作了。那么,我的代表作该是组诗《重返杨柳村》了。怎样说明影响呢?应当是真正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寻找创作题材不是在院团
记者:您觉得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陆棨:我的诗歌题材是以农村题材为主,因为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导下,我在农村生活的时间最长,下得也算最深,当过土改干部、采访作家,也当过普通社员。农村的变化,农民的悲欢,农家的大事小事,都容易触发我的情感,成为我写诗的题材。
所以寻找文学创作的题材,不是在艺术院校,也不是在兄弟院团。按我们当时的理解,文艺的源泉来自生活,要搞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就必须深入生活、走进工农兵。
勤学外语,能读外国原著
记者: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退休生活吗?
陆棨:2000年,我就退休了,也开始学用电脑,平时帮电视台和电台审核一些东西,自己也会用电脑写一些短小的作品。还自己学学外语,我没有去考级,算是哑巴外语。早前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些底子,然后又自己学着背着,现在基本上读一些国外的原著都没太大问题。
我在出国访问的时候,更觉得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意大利,跟当地人说下英语,都还凑合,也觉得挺有用的!
除了复习英语,我基本上都是在读书,还喜欢读古典的东西。